摘 要:2024年,河南博物院和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的“晋国雄风—山西两周精品文物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幕,展览向我们揭示了泱泱晋国从西周始封、春秋争霸到三家分晋的600多年历史脉络。在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群女性,她们未曾名垂青史,却用智慧和魅力点亮了时代一角。文章通过考古视角去探寻那些史书上并未详细记载的女性,以期揭示她们被历史尘埃掩埋下的形象,感知她们的存在。 关键词:两周时期;晋国;女
摘 要:巍星路窖藏是宁波地区唯一发现并正式发掘的窖藏遗迹,填补了宁波地区窖藏考古的空白,并为宋元交替时期的政治格局、文化艺术、中外贸易等研究提供了优良的佐证实物。窖藏出土的文物种类丰富,其中一对饕餮云雷纹青铜贯耳壶胎体轻薄、体量宏大,纹饰精美,铭文清晰,生动地展现了宋代金石学兴起复古思潮涌现、“追三代遗风”的历史现象,也真实地刻画了宋元交替时期余姚战乱动荡的社会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摘 要:民间木版年画源于我国人民对大自然的膜拜和对天神的信仰,经过长期演变,已成为一种集驱鬼纳祥、祈求赈灾、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等民俗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其木版年画在明洪武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它不拘泥于自然规律,充分运用想象、概括、浪漫、象征和寓意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主题。在外形上夸张、简洁、粗朴,构图完整、饱满、匀称,具有鲜明的区域
摘 要:高青在北朝时期属青、齐地区,佛教造像具有独特的“青州风格”,体现了“佛陀向众生”的转变。高青县博物馆馆藏北朝佛教造像均出土自高青县胥家庙遗址,共计30余件(套),除一件青铜质地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欧阳解愁造弥勒像外,余为青石质地佛像、石刻。根据造像记,年代为北魏太和十九年(495)至北齐武平五年(574)。 关键词:高青县博物馆;北朝佛教造像;青州风格 DOI:10.20005/
摘 要:河源市连平县博物馆馆藏两块颜希深父亲和祖父母的恩荣碑,颜希深父亲颜容穆墓前立有一块恩荣碑,从内容上看,这三块恩荣碑分别是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三十六年(1771)和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行覃恩封赠颜希深的父亲和祖父母获得的诰命,为彰显家族荣耀,颜希深将其刻在石碑上。这三块恩荣碑为研究清中期连平颜氏家族和颜希深本人以及清代覃恩封赠制度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颜希深;覃恩封赠;
摘 要:福民巷原有十一个院落,如今只留下5号、7号院,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山西传世古建营造有限公司与迎泽区文旅局签署了福民巷5号、7号院的认养协议,对院内所存文物建筑及院落围墙进行了全面的修缮。通过文物认养制度能够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中,不仅改善了两座院落的保存状况,还对其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利用,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带动社会人士参与文物保护和文
摘 要:纸质文物作为书写、绘画和信息记录的主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纸张酸化是一直以来困扰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重难点,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纸张酸化问题也是当今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凡是纸质文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以民国为时间节点,民国之前的纸质文物的酸化程度要明显低于民国之后的纸质文物的酸化程度。对纸张进行脱酸处理是降低纸张酸化程度、延缓纸张损毁速度、延长纸张寿命的主
摘 要:剥制动物标本在博物馆陈列展出中是非常重要的直观教具,能真实地反映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身体结构,使展览陈列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是博物馆自然展示与科普教育的重要资源。贵州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剥制动物标本的多样性比较丰富,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五大类群。馆藏剥制动物标本数量共166件157种,隶属于28目64科143属。其中,珍稀濒危动物标本种类较多,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9件64种,包
摘 要:2020年,柳州文庙管理所整体吸收原柳州市思柳轩文物商店组建为柳州文庙博物馆。现有藏品体系除柳州市调拨与原文庙征集及对外交流所得外,主体是原柳州市思柳轩文物商店自有库存。经过数年努力和申请预防性保护专项,藏品保护获得阶段性进展。今后柳州文庙将继续内外联动,多措并举,在妥善保管的基础上,讲好藏品背后的故事,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柳州文庙;藏品;体系;保管;利用 DOI:10
摘 要:革命旧址是指近代以来见证我国各族人民长期革命斗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历程,反映革命文化的遗址、遗迹和纪念建筑。文章以西安事变旧址为例,在对保存现状分析及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西安事变旧址在当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保护管理措施,以期为西安事变旧址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革命旧址;保护;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兴义刘氏庄园不仅是黔西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保护单位的社会价值,实现文化遗产的持续利用,成为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兴义刘氏庄园为例,分析了兴义刘氏庄园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旨在提升地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效果。 关键
摘 要:邢台是仰韶文化发源地之一,亦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拥有丰富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与革命精神,具有极高的保护与研究价值。然而,当前邢台市在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方面仍面临缺乏智能化文物管理平台、数字化研学资源整合不足以及缺乏沉浸式虚拟展示体验等困境,从而制约了邢台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在实践中,邢台市应建立智能化文物管理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研学
摘 要:以模拟青铜器表面有害锈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氧水氧化还原法去除有害锈的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去除后氯离子浓度为主要指标,探索不同双氧水浓度、温度及pH值对氯化铜类有害锈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双氧水的浓度为0.3%、pH值为5.0、温度为30 ℃时,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去除有害锈效果。 关键词:双氧水法;青铜器;有害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湘西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首倡地。“鼎立千秋·鼎与简的对话”展是首都博物馆在湘西地区践行助推式馆际联展的新尝试,首都博物馆精选秦鼎,横向与湘西龙山县里耶古城(秦简)博物馆的秦简对话,开启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交流,共同还原秦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字等史实,并由秦鼎与秦简刻写的文字入手,普及字体由秦篆向秦隶演变的科学规律。纵向探寻秦鼎的形制与功用随时代变化而变迁,侧面呈现远古至秦代文化
摘 要:全面质量管理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为博物馆提升运营效率、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而科研管理作为博物馆管理的环节之一又有其特性。文章分析了博物馆科研管理在资源、人力、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全面质量管理对博物馆科研管理的宏观指导意义,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经验对改进博物馆科研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科研管理;博物馆 DOI:10.20005/j.cnk
摘 要:在当今社会,教育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是逐渐拓展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其丰富的藏品、独特的展览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公众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作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其系统性、规范性的教学特点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文章旨在探讨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分析两者的区别与关联性,阐述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并提
摘 要:西安半坡博物馆作为展示史前人类文化、社会组织及其演变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极为重要的历史记忆传递与文化认同构建功能。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存的直观呈现,更是对史前社会结构、生态环境及人类行为模式的系统性再现和解读。在实践中,西安半坡博物馆应基于沉浸式、教育性以及智能化原则,实现全景沉浸式体验、定制化参观路径以及增强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充分发挥其作为史前文化传播平台的作用,提升受众对史
摘 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具体实践。革命纪念馆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拓宽宣传渠道、挖掘文化内涵、加强资源整合等方式,打造红色文化教育新高地、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新支撑、构建红色文化教育新链条,彰显和揭示出了革命纪念馆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有利条件和基本路径。红色文化挖掘不够、传播方式创新不足以及社会转型与社会环境冲击等深刻影
摘 要:近年来“沉浸式文旅”成为热门词条,洛阳作为热门旅游城市也提出了“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文旅新理念。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一座年轻的专题性博物馆,如何紧跟时代潮流、打破传统壁垒,让博物馆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新领地尤为重要。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设计的研学课程入选第四批河南省研学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名单,文章从课程资源、设计原则、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提出“
摘 要:博物馆陈列展览是通过形态各异的展示媒介及其组合来反映展示内容,任何展示媒介都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语言。当前,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博物馆展览中,为此,改变以往陈列单一、手法落后、枯燥乏味的展陈方式,以全新的展陈方式营造丰富的观众参观体验迫在眉睫。在武平县博物馆“刘亚楼将军生平事迹陈列”改版中,结合原有传统的展陈形式,合理利用数字媒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仅突破了时空局限,还展示了更深厚的
摘 要:陕西是文化大省,省会西安为十三朝古都,西安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颇有成果。文章以西安博物院文创产品营销模式为例,分析文创产品营销的意义,探索博物馆未来文创产品营销的新方向。 关键词:西安博物院;文创产品;营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2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人们
摘 要:文章通过对考古遗址博物馆的现状及文旅融合对其影响进行分析,概括近年来考古遗址博物馆所取得的成绩,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探讨考古遗址博物馆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实践策略,为国内考古遗址博物馆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考古遗址;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22
摘 要:作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行业博物馆在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其已由单纯的文化机构逐渐转型为文化中枢,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和载体的文创在促进文旅消费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责任。文章以促进行业博物馆文创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行业博物馆文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总结梳理当前中国园林博物馆文创开发的痛点和难点,最后探索和总结出中国园林博物馆
摘 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传播者,要通过开展讲座、游学等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主动承担起讲好黄河故事、保护和传承黄河文脉的使命担当,让更多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走近黄河文化、了解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焕发新活力。 关键词:黄河文化;传承;乐知;游学;黄河沿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走进博物馆,了解一座城,已然成了一种新时尚。博物馆除了收藏保护、陈列展示的职责之外,教育功能日渐凸显,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这种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展览和讲解方面,更包括公众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文章介绍了晋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举办的多个社会教育的案例,分析这些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
摘 要:非国有博物馆作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文旅市场活力等功能。烟台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前期虽然在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但是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仍存在民间建馆及备案的积极性不足、已建成的非国有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集群效益没有充分发挥、特色博物馆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文章建议,可采取强化顶层设计、
摘 要:纪念馆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认知,既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文化传播的核心阵地,又是激发公众情感共鸣与认知参与的重要桥梁。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对文化体验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传统的单向输出式展陈已难以满足当代游客的文化诉求,而互动性设计恰好以其参与感、体验感与沉浸感赢得了游客广泛青睐。越来越多的纪念馆创新互动形式以实现教育功能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使其
摘 要:文章根据作者多年的讲解工作经验、多次参加比赛的实战经验,以2024年河南省文物局主办的“‘大邑商杯’—河南省第九届讲解员讲解推介仪式”为例,探析讲解员比赛成功启示与所带来的思考,提出加强社教讲解培训工作、讲解大赛和博物馆讲解实践工作有效同步等对策,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体系公益性价值作用。 关键词:文博;讲解员;讲解经验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
摘 要:2017年,中国文字博物馆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秉承“以文化人,以字育心”的理念,中国文字博物馆精心研发了近200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课程紧密围绕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汉字教育与亲情、德育、美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从文字中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传播汉字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
摘 要:文化走出去战略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珍贵文化遗产,文物考古成果是文化走出去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在文物考古成果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旨在结合安徽文物考古成果和出版行业的现状、趋势、特点,探讨出版视阈下安徽文物考古外宣助力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路径,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赋能提升安
摘 要:历经千年营造的敦煌石窟壁画包含着样式众多、形制丰富的建筑图像,其中作为一种宅院的坞壁是以封闭高墙、角楼雉堞的形态显示了其向内聚合的空间布局和强烈的军事防御目的。文章对敦煌壁画中的坞壁、城门连阙及坞堡院落进行图像的分期解读,结合考古文献,运用类型学方法整理归纳了坞壁的基本形制、形象关系及其变迁因素,进而探讨敦煌壁画中“坞”的意象转变趋势与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敦煌石窟;坞壁;城阙;建筑形
摘 要:202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焦作市沁阳市西万镇校尉营墓地发掘了一座西晋时期墓葬(编号M9),出土了2件金属质花瓣,经确认是步摇的重要组成构件。为理清步摇构件装饰层和基体的成分以及加工工艺,利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构件表面和断面进行了形貌观察、元素和物相分析,以期为汉地步摇的制造水平、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脉络提供借鉴。实验结果显示,步摇构件装饰层成分
摘 要:博罗县地理位置优越,是岭南文化交流枢纽。该地区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见证了地域文化发展,如陶压锤反映当时手工制造业规模与文化交流,夔纹陶印模展现艺术审美及文化融合,勾连云雷纹铜端钟不仅展示出彼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更反映出当时社会礼仪层面的规范与讲究。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这些文物的具体特征、制作工艺,探讨其在社会生产、文化艺术、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历史意义与价值,揭示博罗地域文化在春秋时期的多元面貌及
摘 要:苗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蕴含着独特的美学表达。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苗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挑战。如何实现苗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其传承创新的关键。此研究旨在探讨苗绣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路径。通过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系统梳理苗绣的艺术特征及现代首饰设计发展趋势,从将苗绣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结合数字化技术、与多元领域
摘 要:济宁剪纸是济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整理考察济宁市剪纸的分布,探寻济宁剪纸的历史溯源,可以了解当时济宁地区的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状况、手工商品经济及本地剪纸艺术的发展状况,为本地历史文化挖掘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济宁剪纸;文化遗产;历史溯源;发展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3.036
摘 要:诗礼堂是一座五间大殿,位于孔庙东路古建筑群中,处于承圣门里,由孔子故宅发展而来;是追念孔子教育儿子伯鱼学“诗”习“礼”的地方,以示后人不忘孔子在庭之训。孔子后裔将学“诗”习“礼”奉为祖训,发扬“诗礼传家”文化。诗礼堂院内存有的古建筑、刻石、匾额、古银杏等历史文化遗产,是孔子家教文化的优良载体。发掘、宣传和利用好诗礼堂现存的历史文化元素,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从中汲取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公众对优
摘 要:文章深入探讨了羽纹铜凤灯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角色。通过对相关考古发现的梳理,明确了羽纹铜凤灯的年代范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时间基础。通过对灯盏形制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其独特的设计背后可能蕴含的实用功能,如照明、礼仪或祭祀等。同时,文章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了凤鸟在中国传统信仰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其与灯具结合所体现的多重文化内涵。通过对羽纹铜凤灯艺术风格和装饰图案的解读,揭示了其在艺术、审美和意识形态方
摘 要:嘉峪关新城墓群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经济、文化传承和历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开发,嘉峪关新城墓群可成为集历史研究、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址。目前,新城墓群虽对外开放,但存在宣传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未来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纳入全市旅游规划、建设魏晋民俗馆、打造仿古街、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建立数字体验中心和绘画临摹研学基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嘉峪关新城墓群的知
摘 要:泉州是我国著名侨乡。清末至民国时期,旅居东南亚的泉州籍华侨源源不断地给故乡的眷属汇款(即侨汇),帮助侨眷购地筑屋,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也带动了木材行业的发展。泉州的木材主要购自福州,其次来自泉州本地山区。抗日战争时期,航运受阻,侨汇中断,泉州的木材业一度低迷,但在抗战前后,泉州的木材生意一直处于发展态势。 关键词:木材商人;泉州;清末民国;经营理念 DOI:10.20005/j.cnk
摘 要:莒南县历史上曾一度作为区域性党政军活动的中心区域,境内红色资源丰富,革命遗址遗迹数量众多,且大体成片状集聚分布,加上国家政策扶持、群众红色文化认知度提升,使集聚性的革命遗址遗迹成片发展成为可能。文章尝试从突破红色品牌力影响不足、配套产业结构单一的困境,做好环境整治、多渠道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等方面为区域性的文化发展探寻出一条独特的“红色之路”。 关键词:革命遗址遗迹;集群模式 DOI:10
摘 要:沁源秧歌,亦称为沁源小调,发轫于明末清初并广泛流行于20世纪中叶,一直活跃于山西沁源河流域,是沁源人民文娱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文章从三个部分对沁源秧歌进行梳理:第一部分介绍沁源秧歌的历史发展演变;第二部分从内容、形式和传承三个方面阐述沁源秧歌的时代价值;第三部分从时代变迁来探讨沁源秧歌未来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沁源秧歌;发展;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乡村振兴,既要塑型,又要铸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团结凝聚乡村居民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资本。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系统论证了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