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有璀璨的历史文化,其中青铜器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耀眼明星。我国青铜器起始于马家窑文化,盛行于商周时期,且种类繁多。我国青铜器在全世界也享有超高赞誉,因其形态美、意境高、工艺精等特点,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关键词:青铜器;肥城;赏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01 青铜器是铜锡或铜锡铅合金制作的器物,这种
摘 要:青铜尊是我国先秦时期青铜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备受世人瞩目。文章以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一批晋式青铜尊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其动物性造型特征。文章首先概述了青铜尊的界定、分类与晋式青铜尊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了曲沃晋侯墓地的考古发掘与青铜尊出土情况;其次以晋侯鸟尊、兔尊为代表案例,从器型特点、纹饰内涵、组合寓意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既体现动物造型与礼器功能的巧妙融合,也揭示出晋式
摘 要:小小铜镜包含了无穷的乾坤,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铜镜是古代人们的生活用具,最早起源于齐家文化时期,一直延续至清代,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铜镜;佛教;梵文;交往交融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03 1 中国古代铜镜简述 小小铜镜包含了无穷的乾坤,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缩影。铜镜是古代
摘 要:文章主要通过分析上官昭容墓出土的墓志纹饰,探寻其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上官昭容墓出土的墓志,刻有四瑞兽图、十二生肖图和忍冬、联珠、宝相纹饰;四瑞兽与十二生肖的布局与风格充分体现了盛唐时代的文化风气、丧葬观念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元素,精美的花纹不仅向今人展现了古代审美的变化,还有助于后世窥探古代丝绸之路的风貌。文章主要采用历史研究二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后世学者研究成果与相关文
摘 要:2021年9月,甘肃省正宁县博物馆对正宁县山河镇移风村移风小学发现的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清理发掘古墓葬一座,为平顶砖室墓葬。墓葬出土各类器物15件(套),以青铜器和铁器为主,并有罕见的四神纹青铜染器和完整漆木类文物出土。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丰富的出土器物为研究陇东南地区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葬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陇东南;正宁县;墓葬;西汉墓;染器;龟座凤鸟铜
摘 要:高凤翰是清代中期“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其花鸟画早年宗法陈淳、徐渭、恽寿平,中年受到郑板桥、李鱓影响,衰年因患病而习左手作画,画风陡然变化。济南市博物馆馆藏《高南阜山水花卉画册》中收录的三幅佳作,均出自其左手时期。文章在高凤翰生平简述的基础上,重点从构图、笔墨、设色、诗画融合等角度对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三幅高凤翰作品进行分析,总结了高凤翰左手山水花鸟画“生、拗、涩、拙”的艺
摘 要:《张滂墓志》与《张滂妻郭氏墓志》是一对夫妻墓志。文章通过对墓志录文的直接解读和相关历史文献的比对分析,对张滂的郡望、仕履、家族世系等进行了梳理,旨在揭示朝局波动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以期更全面地理解唐代政治和社会结构。 关键词:唐代;墓志;张滂;仕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07 《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第12册)收
摘 要: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以民族名称命名、首个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世界遗产。箐口村作为红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的核心区域之一,拥有深厚的哈尼族文化底蕴。村内传统建筑、农耕习俗和社会组织形式体现了哈尼族的农耕文明。文章通过梳理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凝练箐口村的核心价值,分析其在规划、风貌、文化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世界遗产视野下,提出
摘 要:考古出土的木胎漆器文物在埋藏过程中,受到环境中水盐运动及微生物等虫害的侵袭,胎体会呈现不同程度的糟朽。饱水度高的漆木器腐朽程度普遍也高,会出现表面漆膜变薄、支撑体木胎易糟朽变烂等特点。为延长其寿命,在对高饱水漆木器文物进行脱水时一般选择分子量小、易渗透、操作简便的水溶性和溶剂型脱水材料。作者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对高饱水漆木器文物脱水定型过程中使用过的材料、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梳理总结。
摘 要: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既承载着艺术与技术的辉煌成就,也是民族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为更好地守护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愈发凸显,亟待通过有效举措防范各类损害。古建筑文物作为其中的关键类型,其建筑结构、雕塑、绘画等元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必要的修缮工作至关重要。文章从文物保护视角切入,聚焦白云山庙三清殿修缮工作,通过分析修缮的价值与具体方法,旨在提升文物保护能力,
摘 要:历史类博物馆因其丰富的文物和史料资源而愈发成为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更是多处强调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好博物馆资源。以湖北省省内的博物馆为例,通过分析博物馆资源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价值,进而探讨初中历史教师应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的实践路径,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初中历史教学;价值意蕴;实践
摘 要:传统文博展示往往注重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其静态方式难以满足现代观众对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期待。文章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博物馆中平衡传统文博展示与现代观众需求,分析了现代观众需求的变化,强调了互动性、体验感和数字化展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沉浸式、交互式、数字化和剧场化等新型展示方式,展示了这些方式如何使传统文博展示更具活力,满足观众的新需求。 关键词:文博展示设计;文化传承;观展需求 DOI:10
摘 要:根据新时代文物价值挖掘阐释的工作要求,文章探讨了以文物本体为价值阐释对象的文物建筑展示策略,即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全面的价值挖掘、多角度的现状评估、有针对性的阐释策划、协调适配的展示设计等环节,形成完整的“研究—挖掘—评估—策划”技术路线,并以曲阜孔庙奎文阁为例进行应用说明,旨在为丰富文物建筑的展示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建筑;价值挖掘;价值阐释;展示策略;曲阜孔庙奎文阁 DOI:
摘 要:文物是博物馆开展陈列、展览等业务工作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全国各级博物馆,尤其是县级博物馆对文物征集工作愈发重视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在征集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文章以县级博物馆面向社会开展文物征集为出发点,结合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的征集经验展开讨论,希望为县级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县级博物馆;文物征集;陈列展览;文物保护 DOI:10.
摘 要:博物馆展览作为一种媒介,以展陈品为中心构建特定的知识体系、叙事空间和体验感受,引导观众找到展品与自身的关系,以文化现象的呈现实现博物馆教育的功能。山西博物院“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积极探索“展教宣”一体化策展模式,使静态的展览与动态的宣教活动相结合,打造多层次立体式的铜镜主题展览,从而拓展展览文化传播途径,丰富展览外延,扩大文化传播广度和深度,将展览教育功能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
摘 要:文章探讨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在博物馆宣传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创新实践及面临的挑战。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文章系统梳理了AIGC在实物型资源数字化与保护、数字场景建设、社交媒体与在线推广等方面的应用。具体而言,AIGC技术通过高精度扫描、3D建模等手段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化保存与展示,提升了文物保护和传播的效果;虚拟展览设计和AR、VR技术的应用,为观众创造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个性
摘 要:博物馆陈列与传播要从知识、体验到常识,就必须清楚博物馆定义、博物馆陈列与传播、博物馆情感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博物馆及其藏品是基础,博物馆陈列与传播是桥梁,博物馆情感体验是更高层次的追求。这三者紧密联系、共同提高,才能将博物馆陈列与传播做到从知识、体验到常识。 关键词:博物馆;博物馆情感;博物馆陈列与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在传承文化、教育大众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未成年人正处于知识积累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博物馆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然而,当前博物馆开展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存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等问题,难以充分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文章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加强互动体验等措施,提升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键词:博
摘 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现代化藏品管理的核心是实现藏品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藏品管理平台对藏品进行全面记录、追踪、监控与分析,从而确保藏品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在此过程中,数据化管理不仅能够大幅提高藏品管理的透明度、可追溯性与操作效率,还能够为科学研究、展览策划和公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践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基于系统性、精准性以及共享性原则,实现智慧全链管理、智能分类优
摘 要:在“让文化活起来”的新形势下,博物馆肩负着阐释历史、活化文物、传播文化、引导社会价值、增强文化自信等重要社会责任。文章以博物馆视阈下巴文化的活化利用为切入点,从博物馆中关于巴文化的陈列展览、社教活动、文化创意产品以及科技手段四个方面,分析博物馆对于巴文化的展示、利用与活化路径。 关键词:巴文化;文物活化;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
摘 要:随着博物馆教育的纵深发展,博物馆逐渐成为为青少年提供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博物馆依托其独特的文化载体与内涵,通过“展览+研学”的模式,结合科技等多种手段,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展览+研学”;创新探索;参与;实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21 0 引言 博物馆陈列展览
摘 要:数字化技术下,博物馆社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文章深入地剖析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应用全景,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博物馆学、教育学等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发展,通过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实践,有效提升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运用能力,对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博物馆;信息技术;社会教育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文章通过论述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背景及实践路径,着重阐述数字化手段对博物馆功能转变、展览与文物保护的创新作用,以常山县博物馆为例进行论证。首先从数字化转型在博物馆藏品展览与保护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对常山县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展览方式和保护手段的创新,旨在为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展览创新;文物保护 DOI:10.20005/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博物馆的数量及利用率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城市或区域的发达程度和国民素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发
摘 要:博物馆展览主题策划作为博物馆工作的核心环节,承担着文化传播功能与社会教育的使命。展览策划需通过整合展览场地、馆藏特色、观众需求三大要素,深度挖掘展品文化内涵。策展团队需运用创新展示手段,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空间,构建多维度文化传播平台。展览效果评估机制对提升展览品质意义重大,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收集观众反馈、分析教育功能成为展览评估的关键点。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主题策划;展示效果;互动体验
摘 要:近代以来,宁波籍人士办学蔚然成风。从相关方志、家谱及碑拓等文献记载来看,以慈城冯氏、慈东童氏、潘火桥蔡氏、仓基陈氏和桕墅方氏为代表的甬商家族,呈现数代多人持续办学的现象。他们始终秉承重教兴学的地域传统和乐善好施的精神品格,希望通过教育实现振兴家族、挽救国运的使命。他们通过兴建学校、捐助经费、参与管理等种种举措,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大批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宁波教育事业的近代化,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摘 要:张穆是明末清初岭南画坛的重要人物,他身为布衣,心忧家国,在投身抗清复国运动无果后归隐林泉,与岭南忠烈、各地遗民志士、本土乡贤、方外人士交往密切,其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坚贞的遗民气节在当时文人儒士中颇具影响。文章通过对张穆交游的梳理,解读其品性与才学,以及与清初士人的文事活动,从中窥见鼎革之际文人精神转型以及多元化交游对其诗文、书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张穆;交游;遗民;莞邑;方外 DOI
摘 要:文章从实践角度对全形拓的制作技法、工具应用及创新进行讨论和思考,对影拓、响拓、翻刻拓和全形拓之间的区别做了明确的比较分析;从技法和作品两方面对全形拓和翻刻拓进行了分辨;根据作者的全形拓制作经验,对制作过程中的技巧和新工具的实践进行探讨。旨在让全形拓艺术能得到更多关注,并能通过更新技术应用到文物利用领域。 关键词:全形拓;影拓;翻刻拓;用墨手法 DOI:10.20005/j.cnki.i
摘 要:鹯阴城最早出现于汉代文献典籍,对于其历史方位,众多学者认定其在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当地人称为“缠州古城”。但对其历史脉络的梳理,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匮乏很难说清楚。近年来,这一地区的汉代古墓考古发现有所增多,为更好地判断这一古城的位置提供考古学方面的支撑。再通过对诸家说法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考证,可最终梳理出鹯阴城历史发展脉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鹑(鹯
摘 要:安徽古琴历经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流派风格与艺术内涵,在演奏技法、曲目风格、琴器制作等方面均展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然而,当代安徽古琴面临传承困境,亟需通过创新保护与发展策略,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弘扬。文章旨在为安徽古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参考,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安徽古琴;文化历史;艺术特色;古琴收藏;传承发展 DOI:10.20005/j.cnki.
摘 要:邯郸作为秦代的重要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对秦代邯郸考古文物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探讨其在城市布局、经济生活、文化艺术、军事防御以及与周边地区交流等方面的特征与意义,旨在从考古文物的视角还原秦代邯郸的真实面貌,为秦代历史研究提供新的实物资料与研究思路,揭示其在秦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秦代邯郸;考古文物;城市研究;历史解读 DOI:10.20005/
摘 要:尖楣圆拱龛起源于印度的草庐式建筑,后传入中国,被广泛地装饰在佛教窟龛、壁画及造像碑等之上,历经北魏、西魏、北周以至隋唐,长期发展演变之后,在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龛形和龛楣装饰。文章在搜辑已刊布石窟龛像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年代、分类型的排比,结合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的源流和路线,试探讨尖楣圆拱龛发展演变背后的文化交流问题。 关键词:尖楣圆拱龛;龛楣装饰;龛梁;龛柱 DOI:10.20
摘 要:摩崖题刻可以理解为刻在石上的文字,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遗产,是保存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承担着传播媒介的任务,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对于书法、文字、历史、文物保护等学术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在三门峡灵宝市五亩乡,至今留存着明代和民国时期的两处雾雨崖摩崖题刻书迹,研究雾雨崖摩崖题刻书迹不仅能了解当地在多种社会、历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及其内涵,还能加强对题刻书迹的保护与传承,为当地保护传承
摘 要:管鲍祠作为纪念管仲与鲍叔牙的合祠,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通过分析管鲍祠的历史沿革、文化积淀,探讨其扩建对延续历史记忆、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其在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扩建工程通过空间拓展与文化内涵挖掘,能有效延续管鲍之交及管仲思想的历史记忆;从地域和民族文化层面,促进公众对本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现代社会,其价值体现在为文化教育提供优质资源、推动
摘 要:龙从无到有,不同时期的先民塑造并发展了龙的形态特征。历史长河中的每一节点,龙都有其特有的“时代烙印”。文章旨在透过不同历史时期龙纹演变的“时代印记”,管窥中国龙纹的发展特征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龙纹演变;时代印记;文化内涵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5.035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就是中国人最醒目的一张名片。然而,龙
摘 要:宣和装是体现北宋王朝皇室品位的一种装裱形制,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韵文化是浙江最厚重、最鲜明、最具辨识度的人文标识之一。文章从宋韵文化全新视角切入,从宣和装裱美学艺术特征、其在宋韵文化中的表现、其与宋韵文化精神契合度以及创造性转化相关途径等四个方面展开阐述,探讨北宋宣和装在新时代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价值与积极影响。 关键词
摘 要:嘉峪关为中国西部长城的重要点段,是古代丝绸之路与长城的交汇点,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嘉峪关有着无比辉煌、丰富多彩的过往,这里是中国古代西北角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兴衰演进的见证地。嘉峪关市因万里长城—嘉峪关而得名,厚重的人文底蕴孕育和滋养了一座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的诞生与奋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嘉峪关将肩负起打造长城文化重要标志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
摘 要:龙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之一,以独特的玉器制作而著称。龙山文化玉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然而关于龙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与风格特征,目前学术界尚存在诸多争议与未解之谜。文章深入剖析龙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与风格特征,以期为研究和理解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文化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龙山文化;玉器;制作工艺;风格特征
摘 要:天坛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匠人智慧。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祭祀的场所,其主要建筑之一的神乐署负责培养祭祀乐舞生,同时它承载着皇家祭祀音乐—中和韶乐,是天坛礼乐文化的代表之一。目前,天坛神乐署作为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馆对社会开放,由神乐署雅乐中心研究、传承、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通过展室参观、舞台展示、线下和线上活
摘 要: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护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当地就业、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良渚文化大走廊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良渚文化、大运河文化、径山文化为代表。文章以良渚文化大走廊为例,探讨文化旅游产业与共同繁荣的结构关系,对推动中国其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
摘 要:江苏作为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更为新时代文化艺术的创新提供了独特的素材。文章结合江苏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特点,探讨其在公共艺术服务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从艺术形式创新、文化叙事重构以及数字化发展等多维度的创新设计策略。研究旨在通过公共艺术服务激发红色文化的时代活力,为江苏的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一些可能的实践借鉴。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
摘 要: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建设,南阳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淅川狮子岗墓地进行了文物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出春秋晚期至明代墓葬60余座。其中ⅠM49、ⅠM58、ⅠM60位于Ⅰ区,墓葬保存相对完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墓地的战国时期墓葬面貌。 关键词:淅川狮子岗墓地;仿铜陶礼器;战国晚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
7月25日,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颁奖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大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有关通知要求,以“胜利号角的回响”为主题,以讲好抗战故事为重点。仪式为金牌讲解员和金牌志愿讲解员颁奖,公布优秀讲解员和优秀志愿讲解员获奖名单,并进行首场宣讲。本次大赛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
7月至9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直属机关工委、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共同开展“风展红旗—2025安徽革命文物主题季”行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季”是安徽省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工作方法、系统推进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探索。 期间,将相继举办全国抗战罪证类文物保护利用现场会、全省抗战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推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