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两汉时期,三门峡属京畿重地,交通便利、文化发达。近年来,在考古实践中出土了精美的错金银文物,这些文物有酒器、车马器等,它们工艺精湛、制造精良、纹饰精美,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关键词:三门峡;汉代;错金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01 错金银工艺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有学者总结错金银制作工艺分四步:铸器、錾槽、镶嵌、
摘 要:新野明清之交的布衣诗人李青曾被过继给舅舅,后又让二子和五子归宗,以致出现了两块传碑:沙堰霞雾溪碑为生圹碑,只有出生时间、立碑时间;上港果园碑为后代纪念他所立,加上了猜测的传记作者、后代子孙。文章从上港果园《山子传》入手,一窥以明代遗老自居的民间诗人的情怀。 关键词:李青;山子传;百柳诗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02 19
摘 要:“南海Ⅰ号”出水宋代瓶池砚纹饰古朴静谧,造型端庄秀丽。此类砚台寓意吉祥,其形制在历史演变中加以各时代的烙印,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宋代开瓶池砚之先河,格调高雅;元代瓶池砚工拙料粗;明清时期注重雕工,纹饰繁缛,高超技艺与审美要求支撑下,瓶池砚向瓶式砚转变,造型登峰造极。 关键词:瓶池砚;制作技艺;艺术风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
摘 要:凉山彝族古代兵器承载着彝族的历史、文化与军事智慧。文章通过对凉山彝族古代兵器的分类、制作工艺、传承与演变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在彝族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发现,这些兵器不仅是战争与狩猎的工具,更是彝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反映了彝族的尚武精神、审美观念以及社会等级制度。尽管部分兵器制作工艺已失传,但凉山彝族古代兵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依然不可估量,对研究彝族古代军事史和中国古代
摘 要:文章旨在探讨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汉中到广元段金牛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通过对其保护现状的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以实现金牛古道沿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价值并造福沿线地区民众。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汉中;广元;金牛古道;文化遗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05 0 引言 2
摘 要:《太函集》是安徽省图书馆一部重要的徽州文献,因老化焦脆、掉渣缺损严重,1987年由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对其进行修复。修复措施包括采用“托”法,保留前人修补遗存,扣装旧护叶、旧书皮,留存蓝布函套等。此书是安徽省图书馆馆史上一部重要的古籍修复作品,也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古籍修复事业发展的重要缩影,修复所用技法亦可为后人修复此类古籍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函集》;古籍修复;安徽省图书馆;古
摘 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纸质文物因其材质的脆弱性和环境等外界因素的侵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污损现象,而传统的清洁方法对文物自身往往造成二次损害。瓜尔豆胶因其天然、低毒性和良好的成膜性,成为文物修复中潜在的清洁剂基质。研究基于纸质文物的保护需求,探索瓜尔豆胶清洁剂的优势,实验结果为纸质文物的安全清洁保护提供了新颖的物理方法,对文物修复材料的研发也具有指导意义,增强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关键
摘 要:福建永定土楼是我国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形态、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功能享有盛誉。文章以永定土楼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发展历程、建造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构造形态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文章在对永定土楼的利用研究中,着重对其文化遗产、教育功能和社区文化建设等功能进行了论述。文章综合分析了永定土楼的修复与利用情况,以期对其后续的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
摘 要:邓恩铭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其故居文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这些文物在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面临自然老化、数字化挑战以及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文章旨在探讨邓恩铭烈士故居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机融合策略,通过提升修复保养技术、开发相关项目、利用VR技术创建数字复制品以及借助社交媒体加强互动等方式,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与价值的充分发挥,为同类文物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物保护;合理利用
摘 要: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对文物本体的物理性修复和保养,更涉及对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地域性特色的深入挖掘与呈现。文物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较高要求,既需要依托科学的保护方法对文物进行有效修复与保存,还应考虑如何在不损害文物原貌的前提下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与文化价值。在工作实践中,泰安市博物馆应按照智能化、系统化以及沉浸式原则,构建智能化文物管理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研学协同范式以及
摘 要:延安革命文物旧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伟大奋斗历程,延安也因其特有的红色革命文化闻名,城市内丰富的革命旧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前来游览和学习。文章旨在通过探究延安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暴露出的问题,总结归纳出对旧址保护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案,为其他同类革命旧址景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充分发挥革命旧址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摘 要:雷州石狗是粤西地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的珍贵文物,目前的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三维扫描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给雷州石狗文物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方法。文章通过分析三维扫描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三维扫描技术在雷州石狗数字化保护中的作用,包括文物形态精准记录、虚拟修复、展示与传承等方面,阐述了三维扫描技术在雷州石狗文物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雷州石狗;三维扫
摘 要:印江县位于贵州省武陵山脉区域,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木结构文物众多。印江县木结构文物记录了印江县文化发展的珍贵记忆,同时也因建筑材料的特殊性和年代久远面临严重的虫害威胁。文章聚焦木结构文物的虫害防治与保护技术,通过梳理现状、分析虫害威胁特征,探索适合的防治技术和保护方案。研究表明,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的综合防护手段能够显著改善木结构文物的保存状况,为木结构文物的长效保护提供了科学参考。
摘 要:博物馆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文化机构,承担着延续历史文脉、保存社会记忆、促进文化交流等多元功能。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应该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广泛社会公众,这是践行共享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对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对特殊群体的内涵及其文化需求的分析,探讨了博物馆面向特殊群体提供文化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特殊群体共享博物馆文化服务的途径和
摘 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虚拟空间服务设计对于博物馆持续发展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当前相关服务设计及博物馆旅游理论前沿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本研究以游客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设计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探讨将服务设计理论、工具与方法运用到博物馆虚拟空间设计上,提出以提升博物馆服务体验为导向的创新服务设计策略,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关键词:空间设计;服务设计;博物馆 DOI:1
摘 要:博物馆常态化延时开放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满足公众多样化参观需求、促进文化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探索初期仍存在着安全隐患多、运营成本高、活动安排同质化强等具体情况。探索形成政府、博物馆、社会公众协同治理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破解延时开放中遇到的问题,为博物馆高质量、常态化延时开放提供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博物馆;延时开放;常态化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烟台市博物馆馆藏陶瓷类文物涵盖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各个历史阶段,种类多样,包括青瓷、白瓷等。这些陶瓷类文物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反映不同时期社会文化与审美观念。文章旨在介绍烟台市博物馆陶瓷类文物的特色与价值,阐述其在保护、利用方面的策略,包括修复养护、环境监测、数字化保护、展览教育、文创开发及合作交流等内容。 关键词:现代博物馆;陶瓷类;保护与利用;烟台市博物馆 DOI:10.20005/j.
摘 要: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多媒体互动装置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文章以广西横州市博物馆为例,对多媒体互动装置在博物馆陈列中的设计与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分析了虚拟导览、场景复原技术如何为观众打造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以及互动游戏、知识问答环节如何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教育效果,并探讨了多媒体展示与音频讲解在提升展览信息传达效率方面的作用,揭示了多媒体互动装置如何显著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并
摘 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梅州市非国有博物馆获得蓬勃发展,数量上得到显著提升。然而,相对新时代高质发展而言,其整体质量有待提升。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梅州市非国有博物馆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突破固有思维,加强博物馆法人结构治理,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理事会,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时代梅州市非国有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非国有博物馆;新质生产力;法人治理;
摘 要:周敦颐纪念馆文献档案涵盖古籍刻本、古籍写本、拓片、图片、视频等资料,既是进行周敦颐研究的物质文本,又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具有赓续文脉、以文育人的作用。加强数字人文视域下周敦颐纪念馆文献档案育人路径研究,可以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实现价值认同与致知力行的统一。目前,数字人文视域下周敦颐纪念馆文献档案育人过程中面临着资源共建主体引导不够、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文化育人实效不强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弱。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积极创新,推出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让青少年通过动手实践,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魅力。 关键词:动手实践;麦积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青少年文化素养 DOI:10.20005/j.cnki.issn.167
摘 要:我国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博物馆事业迅速扩张,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同时也给公共运营和服务带来了挑战。博物馆志愿服务解决了人员短缺的问题,志愿者成为支持博物馆的重要力量。因此,博物馆普遍将志愿服务作为重点工作,并逐步规范管理。但志愿服务质量和管理方法仍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激励和保障。如何促进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进步、推进博物馆公共服务质量前进、建立持续高效的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成为重要问题。 关
摘 要: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宝库,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旨在探讨新乡市博物馆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联系,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结合教学实践案例,阐述博物馆资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初中历史教学;教学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
摘 要:博物馆具有收藏、保护、研究、教育等功能,是各地文化文明交流的重要平台。县级博物馆能够展示地方特色文物、显示地域文化特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但和省级、市级博物馆相对比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的发展上都比较落后。沁阳市博物馆作为一座综合性地方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但在前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章通过整理沁阳市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对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特色藏品、教育活动等进行分析,介绍该
摘 要: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危机,尤其是地方性知识视角下的传承研究尤为重要。基于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理论,以寿县抬阁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分析其传承现状。研究发现,寿县抬阁的形成与其自然、历史情境密切相关,其艺术特征彰显地域文化交融。同时,揭示了其在历代传承的变迁中面临表演队伍老龄化、青年参与度低等代际断层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以人为核心,构建生态与文化环境协同发展的
摘 要:《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对工匠奖惩制度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较为完整的奖惩制度依据与措施。在皇室御用的管理制度中,以工匠作为研究对象,对工匠奖惩制度进行探讨。以技艺优劣和经验多少来决定待遇,以活计质量和是否逾期来决定奖惩。这些既符合人事管理制度,也是对工匠们御制工艺的技术能够得到合理报酬的保障。文章对雍正、乾隆年间工匠组织管理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各种制度与奖惩的依据,以便揭示组织机构
摘 要:自先秦时期以来,碑刻记录了无数重大事件和人物事迹,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碑刻拓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碑刻拓片面临诸多挑战,不仅威胁到碑刻拓片的长久保存,也阻碍了其文化价值的有效传播。鉴于此,文章从碑刻拓片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发展入手,深入探讨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多重价值,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碑刻
摘 要:湘南勾蓝瑶寨壁画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文章以位于水龙祠内的壁画为重点研究对象,以空间叙事结构为切入点,从壁画的观看秩序、构图形式、视觉指向方面探讨其民族文化特征,并针对壁画建筑和局部图像残损问题,提出了数智化修复路径。研究表明,勾蓝瑶寨壁画空间叙事结构深深植根于瑶族的信仰体系与民族文化特性之中,体现了瑶族祭祀过程、民族神祇的信仰、祭祀水龙的文化内涵。文章基于壁画空间叙事结构特征,通过数字技
摘 要:闽南妆阁历史悠久,与闽南历史民俗风情及多元文化氛围紧密相连,是民俗活动壮大而发展的一个游艺项目。其形式多样,以蜈蚣阁、铁枝阁和水车阁等为代表,不仅盛行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地区,还广泛流传于台湾地区。妆阁制作技艺具有工艺、美术、音乐、文学等多重艺术价值,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交流意义是无可取代的,有很大的历史价值研究空间。 关键词:闽南;妆阁;传统文化 DOI:10.20005/j.cnk
摘 要:岭南地区古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因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面临种种挑战。技术的革新为古建筑不同尺度的三维数据采集提供了多样的解决方案。文章基于现有的技术与研究基础,以陈家祠为案例,分析地面激光扫描数据、地面近景摄影数据和无人机摄影数据的融合构建古建筑模型的技术流程,提出一个面向岭南地区古建筑的多源数据联合建模的工作框架,并讨论该方法的未来应用场景。 关键词:三维模型;联合建模;岭南地区;古建筑
摘 要:“十四五”时期,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泰安市文物数量庞大,类型多样,管理难度大。近年来,泰安市多措并举,筑牢文物安全保护墙,并针对不同问题调整保护措施,守好文物安全红线、底线和生命线。 关键词:“十四五”;文物安全;田野文物;事前预防;事后监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31 0 引言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摘 要: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推进,礼制建筑的活化利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展览利用是主要形式之一。虽然展览实践层出不穷,但针对其特性的研究探讨却相对匮乏,尤其在展览实践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仍参考古建筑空间的一般性理论,缺乏对礼制性建筑特殊性和系统性实践方法的整理与总结。故通过分析礼制性建筑的类型,阐述该类型的空间特点,总结展览主要有原样传达和当代演绎两种方式,最终形成礼制性建筑策展的一般性路径。 关
摘 要:汉代陶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艺术成就以及文化底蕴。陕西咸阳出土的陶俑,因其做工精细、主题内容丰富,是研究汉代文化的珍贵材料。通过对陕西咸阳地区出土的汉代陶俑种类的整理及其艺术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在表现形式上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动态表现与彩绘纹饰等方面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同时,针对陶俑在长时间的掩埋和发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化破坏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加固和修补方法。通过对这些陶俑的研究,可以
摘 要:清代官帽是中国古代冠帽中的独特篇章,是清代服饰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鲜明反映了清代的时代风貌。文章通过多重证据、比较研究等方法,基于对清代官帽相关文献、实物、图片的整理研究,从清代冠帽的材质、形制及其发展变迁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清代官帽所反映的时代变迁。 关键词:清代;官帽;冠帽;帽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34 “衣服在
摘 要:山东济南地区的青铜器在文字、纹饰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体现了商晚期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文章从青铜器铭文的内容、装饰与艺术风格等方面,阐述了铭文在家族象征、社会结构和地域交往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济南金文的研究,发现其文字与图案既有对中原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是了解我国青铜文化与地域结构的重要材料。 关键词:青铜器铭文;济南地区;商代文化;装饰纹样;地方特色 DO
摘 要:文章立足学界现有科研成果,以近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分析长江流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音乐等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感表达的呈现方式,梳理和挖掘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功能价值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3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长江流域丰富多样
摘 要:山西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文旅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传统的展示方式和传播手段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本文从山西红色文旅资源现状出发,探讨了空间设计与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与融合模式,并分析了红色主题展厅、餐厅、民宿等创意空间的实践案例。通过创新设计和传播策略,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还推动了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山西红色
摘 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应用到其他领域。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数字化保护理论,研究了北洸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应用方向,从历史资料整理、图像修复与数字化复原、建筑修缮方案模拟,以及智能传感动态监测的数字化保护,到基于AI导览系统与游客行为分析模型的活化路径,旨在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策略指导。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统村落保护;文旅;北洸乡 DOI:10.20
摘 要:文章聚焦周文化东渐背景下胶东地区炉上村遗址,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文化互动现象。通过对遗址考古资料的系统分析,从物质文化与社会组织层面探究互动表现,并阐述其对胶东地区文化发展、文明进程及文化传承交流的影响,为理解古代区域文化交流与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提供关键依据。 关键词:周文化东渐;炉上村遗址;文化互动;物质文化;社会组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
摘 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多样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众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它们不仅镌刻着云南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国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部分,既承载着古老民居、精湛手作、特色民俗节庆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亦珍藏着民间传说、传统风俗、民间艺术等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塑造了云南传统村落的独特风采,架起了连接过往与未来的桥梁。然而,伴随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与多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的大规模更新模式虽然促进了区域的现代化,但往往忽视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导致了历史建筑损毁、文化特色丧失和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对此,“有机微更新”模式更具有优越性。该模式强调渐进式、分阶段的更新过程,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善,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的参与,维护社会和文化结构。文章通过分析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和南京小西湖历史街
摘 要:2025年3月,绵阳市博物馆(绵阳市考古研究所)对仙海区石河堰村接龙垭石龙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石龙长8.8米,头宽0.63米,身最细处0.15米,造型雄伟壮观,雕刻技艺高超,相关传说多样,具有较高历史、艺术、民俗研究价值,是国内少见的大型石龙石刻类文物。 关键词:石龙;接续龙脉;仙海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42
摘 要:文章对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汉代墓葬出土的两具人骨进行了研究,包括颅骨的观察与测量、病理学观察。研究显示,人骨的体质特征与中原移民人群关系最为密切,且该墓葬表现出的埋葬习俗与中原文化一致,二者可相互认证。 关键词:上海庙汉代墓葬;人骨;文化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7.043 2022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