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年画,中国民间最常见的艺术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实用、审美功能,是人们驱邪避凶、求福纳祥的文化载体。扬州木版年画《观音像》是扬州博物馆、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馆藏中的特色年画之一,画面描绘了观音、善财、龙女、韦陀、白鹦鹉等佛教人物形象,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达了人们对求子、光明、纯净等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祈愿,展现了年画社会功能的多元化,映射出佛教文化中国化、本土化进程。 关键词:年画;扬州木版
摘 要:文章对川渝地区商周时期出土的尖底盏进行梳理,采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其型式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该地区的尖底盏划分为四段,分别对其年代、器形演变、分布范围以及同出器物组合进行简要梳理,并尝试对其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解释说明。此外,对尖底盏的用途及使用方法也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尖底盏型式的变化其用途应该也有改变;对川渝地区尖底盏的关系也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结合之前相关学者的研究分析,两者之间应存在
摘 要:投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器,后演化为娱乐用具,其历史悠久,对研究古代先民精神娱乐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通过对安吉县博物馆馆藏古代投壶的形制介绍,对其反映的社会文化信息进行初步解读。 关键词:安吉;投壶;娱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03 投壶是中国古代一种宴饮娱乐活动,其用具即投壶,发端于春秋战国,发展兴盛于汉魏六朝
摘 要:巴中地处四川省东北部,拥有保存较好的巴中石窟群。位于西华山的巴中西龛石窟是其中的代表性石窟。巴中西龛石窟造像题材种类众多,主要有佛像类题材、弟子类题材、菩萨类题材、天王力士类题材四大类题材,还有以伎乐飞天为代表的其他类数量较少的题材。此外,巴中西龛石窟造像题材呈现出世俗化的色彩,这些特点体现在造像的体态和服饰方面。 关键词:巴中西龛石窟;隋唐;造像题材;世俗化 DOI:10.20005
摘 要:针对滇东北昭通地域的图像学研究,对于追溯自汉代以来对西南边陲的开发、西南地区同中原汉族文化交融的进程、云南本土民族变迁历程以及“南方丝绸之路”的开辟等方面,均展现出极为关键的学术意义。文章旨在集中探讨该地区的图像分析与研究工作,深度剖析汉族与彝族的生活图景及丧葬艺术观念,运用图像学方法,对汉代墓室壁画中的艺术表征进行系统而合理的解读与分析,旨在维护传统文化精髓,从历史脉络中提炼促进民族融合
摘 要:为了科学认知陕西省榆林市靖边清凉寺石窟3号窟壁画颜料的成分和工艺,为获取壁画原始信息及为后续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采用偏光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3号窟壁画的27个彩绘颜料样品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除3号窟壁画右壁发现一处黄色有机染料外,其余均为无机颜料;其中黑色颜料为墨,绿色颜料为石绿,红色颜料为朱砂、铅丹、赤铁矿,白色颜料为石英、碳酸钙,褐色颜料为墨和铁红的混合物,黄色颜料为铁黄,紫色
摘 要:面对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残缺、断裂、变形、锈蚀物等病害问题,多采用传统的青铜器修复技术,若青铜器残缺面积大、纹饰精细,用传统修复方法则周期长且不易达到完美的效果。文章将传统修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三维扫描、虚拟修复、3D打印等新技术,对青铜器残缺的部位进行修复,提升保护修复的效率。 关键词:青铜器保护修复;三维扫描;3D打印;虚拟修复 DOI:10.20005/j.cnki.issn
摘 要:怀仁市拥有丰富的可移动文物资源,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文章首先对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其定义、类别及特点;其次,深入分析了怀仁市可移动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通过具体文物实例,展示了其在见证特定历史时期、填补历史研究空白以及艺术风格代表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怀仁市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策略,包括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保护水平、完善管理制度构建管理体
摘 要:文章阐述了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佛龛坛城天花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现状,概括性总结和分析了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流程,记录了突破难点时采取的解决措施,为日后坛城天花的保护、推广和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关键词:坛城天花;保护;修复;传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09 0 引言 天花作为古建筑室内装修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双井子堡作为嘉峪关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军事价值。文章通过对双井子堡进行详细的现状勘查,分析其保存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及加固措施,旨在为双井子堡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嘉峪关;明长城;双井子堡;现状勘查;保护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
摘 要:谢家洋房是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老海州城近百年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文章基于谢家洋房修缮工程实践,系统阐述其修缮内容与实施过程,从修缮设计、活化利用等方面入手,探索城市中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工作思路,以期为此类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文物保护;谢家洋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
摘 要:档案文献以纸张为载体,由于纸张本身的脆弱性,在保存与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各种病害。面对这些问题,藏书者由于缺乏专业的纸质档案保存修复理念以及修复技术,自发修补往往加剧损害,使病害扩大。现代化学胶水、胶带虽能暂时解决纸张撕裂问题,但这些历史修复遗存却会给纸质档案带来更严重的损害。文章旨在剖析这些遗存带来病害的原因及类型,探讨如何从专业角度对纸质档案进行科学、精细化的再修复,最大限度地降低历史修复
摘 要:福建土楼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齐全的功能和宏大的规模著称于世。福建土楼以“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结构为核心特征,其生土夯筑体系与“三堂两落”空间布局展现了人地协同的营建智慧。文章通过阐述福建土楼的定义与分布、历史沿革与文化价值,分析其主要建筑材料与构造方式、建筑结构与功能以及稳定性和耐久性等特性,提出科学的保护策略,以有效应对福建土楼保护面临的挑战,为全球生土建筑适应性保护提供理论参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河北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及管理现状,分析革命文物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北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革命文物名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14 0 引言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报送革命文物名录的通知》,革命文物范畴是指见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
摘 要:随着博物馆在文化传承和知识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传统的文物陈列展览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亟须创新展览设计,以提升观众的体验。文章分析了传统展览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通过创新设计原则,如故事化叙事、主题化布局、跨学科融合、情境化展示、互动性体验和科技化呈现,来提升展览效果。进一步探讨了互动设计的实现路径,包括技术应用、参与式活动、反馈机制、跨界合作和沉浸式故事的使用,以实现博物馆文物陈
摘 要:文章以邓小平故居“蚕房院子”作为研究对象,阐述革命类旧址纪念馆陈列展览的有效策略,提出革命类旧址纪念馆空间利用方法以及展陈设计路径,包括空间布局、展览参观路线规划、展陈风格和形式等,在保护旧址风貌前提下,通过展览的形式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体现革命先辈的成长历程,启迪青少年思想。 关键词:蚕房院子;革命类旧址;空间;展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摘 要: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面对这一挑战,中小规模博物馆的发展常常受限于资源匮乏、资金不足和专业人才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南通地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江海文化底蕴,为当地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南通地区的博物馆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的互补,有效地解决了藏品、资金和人才等关键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这种合作模
摘 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在数字化时代面临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分析VR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现状,文章明确了VR设备的基本情况,并探讨了其在博物馆策展中的多样化应用,如沉浸式展览体验、虚拟展览导览和互动式学习体验等。然而,VR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局限性,如技术成熟度不足、成本较高、设备兼容性问题以及游客行为意愿的差异等。文章提出,博物馆应用VR技术时应综合考虑技术、内容
摘 要:文章以贵州省思南乌江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展厅光照环境展开全面监测与数据分析。通过构建光化学损害评估模型,量化不同区域文物的光照暴露风险,揭示展柜内外光照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展厅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光照强度存在显著差异,自然采光区域紫外辐射强度较高,且受当地高温高湿气候影响,对文物存在潜在危害。针对这一情况,结合基层文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涵盖光照阈值控制、展柜防护及智能监测
摘 要:元宇宙是基于扩展现实技术上所形成的平行于现实世界的人造空间,其内部拥有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用户可在该空间内进行社交、经济等多样化活动。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博物馆热”现象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话题。如何有效缓解博物馆压力,优化博物馆服务质量,成为博物馆当前发展的难题。将博物馆与元宇宙相链接,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点,元宇宙博物馆在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提升博物馆
摘 要:随着“文博热”的持续升温,博物馆运营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阐述了综合性博物馆在文商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的职能拓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当下讲解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祖庙博物馆等实践案例,提出讲解服务需强化融合发展理念、开发分众讲解内容、打造智慧讲解系统、构建多元协同机制、促进服务价值转化等优化策略,助推博物馆主动融入区域文商旅生态圈,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关键词:文商旅融合;博物馆;讲解服
摘 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博物馆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占我国博物馆总数大比重的中小博物馆由于受到条件制约,存在诸多短板,面临发展乏力的问题。如何提升中小博物馆质量,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更是关乎实现我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拓展社会教育职能,创新工作思路,实现中小博
摘 要: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文章以邵武市博物馆数字化保护项目为例,分析县级博物馆实施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成效以及面临的挑战。数字化技术在提升文物保护科学性与精准性、优化馆藏资源管理与调度效率、拓展文物展示与教育传播空间等方面成效显著,不过在多系统协同实施管理、技术配置与应用需求适配、技术维护与自主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挑战。县级博物馆应立足自身实际,分阶段推进数字化建设,通过
摘 要:红色故事凝结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经济建设历程中孕育的优秀文化、铸就的革命精神,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讲好红色故事不仅直接关系到其传播效果,更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环节。为此,在探讨红色故事讲解方法的同时,还需做好前期创作工作,具体包括红色故事主题的确定、结构的设置、引人入胜的叙述,以及讲解者的角色定位、讲解技艺和辅助手段等。 关键词:红色故事;红色故事创作;红色故事讲解 DOI
摘 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公共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典型,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关乎国家文化建设、社会服务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彰显。因此,面对公共博物馆服务均等化的诸多现实挑战,应当提升公共博物馆收藏、展览和数字化建设水平,加强公共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其中,提高公共博物馆服务的人性化和均等化水平成为实现公共博物馆服务均等化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公共博物馆;公共文化服
摘 要: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行业的资源呈现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态势。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转型,博物馆能够提升管理能力、丰富传播方式、拓展教育服务功能、促进文创产品开发。同时,这也让博物馆在数字化浪潮中,更积极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由于博物馆具有独特的行业属性,其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着不同
摘 要: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设“文博+教育”教联体,拓宽教育维度,实施跨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肇庆市博物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教育项目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跨学科教学在博物馆教育中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研究跨学科教学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博物馆教育;核心素养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
摘 要:江西境内汉墓的发掘数量众多,出土了大量的模型明器。文章通过研究区域内汉墓出土的仓、井、灶等部分典型模型明器,尝试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初步分期,并对其特征演变进行分析,揭示其各自所隐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广泛的历史信息,从中了解汉代各个时期江西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的特征及其细微变化。 关键词:江西;汉墓;模型明器;分期及形制演变 DOI:10.20005/j.cnki.issn.167
摘 要:云冈石窟是佛教石窟艺术的典范,其位于山西大同市,开凿于北魏时期。其规模宏大、造像精美,是中外多种艺术风格的体现,其中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尤为明显。犍陀罗艺术起源于古印度西北部,其以写实的雕刻技法、独特的造像风格著称。云冈石窟的造像在明显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元素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文章旨在探讨犍陀罗艺术对云冈石窟造像风格的影响,分析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以及本
摘 要:文章以殷墟刘家庄北地L10两侧祭祀遗存为中心,通过分析考古资料并结合古文献记载,认为该祭祀遗存应属“軷祭”,即古代祭祀道路神的仪式。其功能包括祈求出行平安、军事顺利及维护社会秩序,并进一步推测“軷祭”在商代还被作为丧礼使用。 关键词:“軷祭”;刘家庄北地;祭祀遗存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30 0 引言 2008年,中
摘 要:解兴石堂营建于北魏太安四年(458),是平城时期葬具建筑的典型代表。该石堂由30余块石板拼接而成,其建筑形制融合汉晋传统与北朝创新,彩绘图像涵盖礼乐、武士、帷帐及人物衣饰等多元主题。文章以解兴石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建筑结构、装饰主题及图像内涵,揭示北魏平城时期的文化复合性,为理解北朝葬具形制与艺术特征提供了一定的实物依据。 关键词:北魏;解兴石堂 DOI:10.20005/j.c
摘 要:少数民族文物价值传播及成果转化效能提升,对于促进文物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研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可以为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物的保护、传承和文物价值传播及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物;价值传播;成果转化;效能提升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
摘 要:文章基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制度性困境与实践性挑战,论述文物安全监管层面中治理效能提升的难题。通过引入智慧化与网格化的双重治理模式,结合南京市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监管的实际应用案例,系统阐释“智慧化+网格化”安全管理模式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示范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监管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监管;智慧化;网格化 DOI:10.20005/j.cnki.iss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生活与文化需求的追求不断提升。近年来,“国潮热”兴起,越来越多人对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但需注意,若仅凭一腔热血贸然进入收藏圈,往往会“有去无回”。文章着重介绍科学学习古陶瓷鉴定的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收藏;古陶瓷;鉴定;方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34
摘 要:吕梁地区的红色资源丰富多样,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吕梁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各学段课程内容缺乏连贯性,教学方法单一使得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为此,只有通过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使吕梁红色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
摘 要:文章聚焦于基于空间叙事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研究。空间叙事理论和文物主题游径设计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共通性决定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可行性。以韶关小岛片区主题游径为例,从以时空解析构建叙事认知、以萃取主题完善叙事体系、以优化布局整合叙事要素、以融合资源激活叙事功能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空间叙事下主题游径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空间叙事;地方历史文化;文化资源;资源活化 DOI:10.20005
摘 要: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继新石器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时代,以使用青铜器为典型标志。临夏地区出土的史前文化青铜器,无论在历史、艺术还是科技层面,都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与历史价值。这些青铜器中绝大多数为国宝级文物,在中国青铜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青铜文化;临夏;史前文化青铜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18.037 青铜时代
摘 要:《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最早颁布于1984年。为适应近20年来考古学学科环境的客观改变,21世纪初,国家文物局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其组织修订。两版《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在制定背景和内容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相比于84版,09版更为完善:引入了聚落考古的概念;为发掘、记录、资料采集等方面制定了技术标准;规定了地层划分标准;明确了资料整理的具体操作规范。《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考古学
摘 要:数字传播时代下的媒介融合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可能。非遗文化作为多元文明交流的桥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厚底蕴,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深入探讨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播路径与策略。通过分析皮影戏的文本建构及在不同媒介形式下的传播效果,揭示了跨媒介叙事在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索新的保护和传承思路,助力非遗文化在现代
摘 要:文章旨在梳理潮汕版画悠久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特色、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梳理潮汕版画历史脉络,分析传统版画技艺到现代创新的实践,揭示其在地域文化和中国版画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探讨如何在现代语境下传承和发展好潮汕版画,为潮汕文化的弘扬与中国版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潮汕版画;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当代活化 DOI:10.2
摘 要:陆浑灌区工程是人民水利的产物,铭刻着特定时期全民兴建水利的历史记忆,浸透着建设大军勠力同心、百折不挠的智慧与勇气,是豫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饱含丰富多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文章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角,回顾陆浑灌区工程的创建历程,并在文化遗产视域下分析其丰厚多元的价值。 关键词:水利遗产;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
摘 要:乡土建筑遗产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是乡村风貌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与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泰宁县153处乡土建筑遗产进行分类,并系统归纳其遗产价值,以期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乡土建筑遗产内涵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泰宁县乡土建筑遗产可划分为六个类别,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技术、使用及环境价值,并通过建筑环境、建筑本体与建筑意象等多元载体得以传承和体现
摘 要:济南市千佛崖摩崖造像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K19龛共有佛造像14尊,保存完好。其对于研究山东地区隋唐时期造像发展演变序列具有重要价值。此外,在2024年修缮过程中,K19龛新发现2处题记,进一步补充了供养人身份信息,对于研究济南地区唐代佛教发展和当地民众对佛教的信仰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千佛崖;摩崖造像;题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
9月18日至1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美国、英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和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年会上,我国代表团提出的《壁画病害分类》《丝织品文物病害分类》《中国书画文物病害分类》和《古陶瓷科学表征》4项国际标准预研项目建议得到参会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为标准研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
9月19日下午,《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证书》颁发仪式在正阳门箭楼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北京颁发中轴线世界遗产证书。申遗成功以来,北京持续加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进一步带动老城整体保护,推动“古都之脊”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中轴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北京古都之美和现代魅力在这条轴线上实现了很好的融合。(来源:国家文物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