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性诗学,其概念系统由母概念、基点性本源概念、子概念和核心概念构成。母概念是具有集合性与生成性特征的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中国、新诗、传播诗学、接受诗学等,是构成母概念的基点性本源概念,其中传播诗学和接受诗学则为支撑性标签概念。基点性本源概念派生出众多具有等级圈性和功能差异性的子概念,形成复杂的理论系统;一百年来新诗传播、接受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理论术语,构成了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的核心概念。基点性本源概念,源于对核心概念所构成的实践活动的概括、总结与提炼,核心概念因基点性本源概念而具有了理论归宿与历史实践价值。不同等级的概念作为该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是理论发展与批评实践的话语载体。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经历的三个与文学批评活动相关的有趣故事,剖析当下文学批评领域存在的问题,如新名词的过度堆砌、批评与作品实际脱节、审美价值评判的缺失等。这些现象,在当下文学评论中并不罕见,甚至习以为常,已成顽疾。结合故事内容,提出了改进文学批评某些不良现状的三点建议:回归文学本体,避免理论“削足适履”;重视审美价值评判,避免文学评论的非文学化;精准切中作品要义,提升批评的有效性。
摘要:当前文学批评实践与理论讨论之间存在严重脱节,这源于人们对文学批评的狭隘想象,即用单一标准去评判多样化的批评实践。文学批评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是以形式分析和审美判断为核心的批评,强调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细致剖析;二是以社会功能为导向的批评,注重文学在重塑民族、教育民众或回应思想问题中的作用;三是历史主义批评,通过史料钩沉和语境还原来确立文学作品的合法性。不同类型的批评各有其适用场景和评价标准,应避免以偏概全。人们要以开放心态对待多元化的批评实践,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更合理地认识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摘要:在当代文坛,文学批评不招待见,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原因,首先是当下的文学生态出了问题,作家与文学批评家之间,联袂炒作,集体起哄,形成了一种极不正常的依附关系。批评家出于某种目的,心甘情愿地迎合、低声下气地依附于某些当红作家,对其作品大肆吹捧,已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家常便饭。这种缺乏独立人格的写作,严重侵害着文学的肌体,从而使文学批评一落千丈、名声扫地。如何防止文学批评的弊病,为作家的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既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也是作者想要达到的目的。
摘要:数字算法的介入正在重塑文学的生产机制、传播路径与接受方式,传统文学批评面临难以覆盖对象的边界、阐释权归属困惑和价值坐标消解等深层危机。文学批评应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中重构批评范式,建立知识结构改造一权力反思一伦理确立的三维坐标,以技术介入、跨学科视野和交往理性建构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批评伦理,并实现从文本阐释向意义生产的转型,最终指向批判性地重构文学批评的本质。通过重建“人的尺度”的认知革命,使文学批评重新成为介入现实的精神实践。
摘要:郭沫若抗战时期在强调文艺是宣传的同时,仍然创作了大量抒情言志的诗歌作品。这一方面是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新诗创作并没有完全抛弃早期“自我表现”的诗歌观念,另一方面在旧体诗写作中保留了更多个人体验的含蓄表达,两者构成一种特殊而富有意味的诗人兴会与文化抗战功能结构。特殊的历史际遇不仅重塑了郭沫若的现代诗人形象,也造就了郭沫若抗战时期诗歌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摘要:出于反专制动机,五四新文学“破家立国”。对“家”的彻底否定未必适应时代的发展,抗战文学对家国关系进行重构,一方面在延续“破家立国”故事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突出家庭对于国家的依存关系以及家庭对于国家和个人的中介、联结作用,建构“家国一体”“保家卫国”逻辑,这显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更趋成熟、理性。吴组緗的《鸭嘴涝》和老舍的《四世同堂》是抗战文学重构家国关系的典型文本。
摘要:1940年前后展开的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涉及诗歌、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的文艺论争,其影响力辐射全国。然而,既往文学史研究与学术探讨多聚焦于延安、重庆等核心地域,对其他地区文艺界在文艺“中国化”“大众化”进程中的理论贡献与创作实践鲜有触及。抗战时期,广东地区的《中山日报》开展了关于“民族诗”问题的讨论,致力于诗歌民族化现代形态的构建与理论基础的挖掘。该报积极培育岭南新诗力量,搭建起展示抗战诗歌“民族形式”探索成果的公共平台。依托抗日救亡的宏大叙事背景,《中山日报》借助评论、专栏、报道等多元媒介,不仅塑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诗学观念,还广泛传播诗人佳作,促进了符合抗战需求的现代新诗知识的生成与流播,从而成为透视新诗在“南中国”区域传播生态与接受机制的关键窗口。
摘要:作为少数横跨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文学时期的“世纪老人”,黄秋耘具有革命干部、作家、批评家、编辑家等诸多身份。身为作家,他在散文、小说、杂文等方面都有代表作问世;身为批评家,他勤于著述,见证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但长久以来,他的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一直被学界所忽视。整体观照黄秋耘的文学批评,他既从“人道主义”的精神出发,又从古典文学的视野展开批评实践,表达了“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文学观,这些共同构成了他极具个人化色彩的批评风格。
摘要:本雅明首创将游荡者作为重要的文化意象来解读现代都市空间,游荡者作为作家创作的镜像,映照出他们内心对身份的不间断寻找。《对倒》是香港作家刘以鬯于197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身份、思想等各方面都呈对倒的一男一女游荡都市、思考都市的故事,小说呈现出来的都市游荡者形象在当今看来仍极具地域代表性。都市游荡者有着区别于一般人群的时空体验,对游荡者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现代性症候的反思,并且淳于白与刘以鬯同为“南来”的身份迷思也值得探讨。
摘要:作为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晚安》代表了钟二毛写作技艺迄今所达到的水准。小说层次丰富,复杂而精致,但出之平易,带给读者很好的阅读体验。在“技”的层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呈现诗学”,即用故事思考,通过呈现故事来表述观念,在不动声色的叙事中传达思想。在“道”的层面则内涵深厚,容量极大,不到两万字的篇幅里以安乐死为话题呈现了诸多面相,诸如生命观、死亡观、传统与现代的交锋、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正是这娴熟的技艺和深入的思考为《晚安》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摘要:作为崭露头角的90后青年作家,梁宝星的小说多以“岛屿”为意象,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南方海岛的日常生活书写到充满奇妙幻想和宏伟结构的科幻王国构建,是他对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情感、情绪的观察体验,以及对于人类未来生存图景的思考想象。在AI突飞猛进的今天,梁宝星的科幻小说弥漫着强烈的主体色彩和忧患意识,具有形而上的现代性反思和哲学思考。
摘要:梁宝星的小说集《巴比伦铁塔》以未来赛博空间中的机器人为叙事主体,在承续中国“科幻新浪潮”末日想象、人机伦理与丛林法则的基础上,从机器人/赛博格身体与运算编码的关系,机器人社群组织行为学中的权力意志,机械诗学的历史古典韵味等方面,开掘了当代科幻小说新的生发点。梁宝星在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后,借机器人迷惘悲观的存在主义哲思,思考了宇宙时间的终点,赛博格灭绝的可能,机器人造人的局限性等形而上问题。作者尊重宇宙自然的运转规律,认为在万物生灵保持和谐共在的基础上,天道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和偶然性,机械主体要在时空边界和生存困境中自我超克,以承受万物自有生灭节奏的客观事实。
1 我把写创作谈当作一次回望和梳理,这篇也是如此。 《巴比伦铁塔》这本书的十篇小说,写于2022年和2023年,那时候国内还处于疫情的笼罩之下,广州经历了最严厉的封控,又成为第一批放开的城市。那段时间,我往返于工作地和居所,看见身边的人对“病”的恐惧,转化为对人的恐惧与疏离。在地铁里,我们为了生活拥挤在一起,虽然只戴着一层薄薄的口罩,但所有人之间是巨大的距离,是冷冰冰的关系,我们相互猜疑,相互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母亲大多以勤劳、慈爱、无私等正面形象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作品不再局限于描写传统的慈母,而是更深入地发掘其内在本质,探究母亲作为一个独立女性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复杂人性。《过往》是新生代作家艾伟的作品,小说于2022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讲述了一个另类母亲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异于传统的母亲形象。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展现出母亲的爱与欲,从现实生活中还原母亲作为一个独立女性个体的真实状态。本文对《过往》中的母亲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其形象变异的根源及小说书写的意义。
摘要:2022年古苍梧去世,海外特别是香港一片哀悼,内地却没有声音,只有笔者给香港《明报》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中国学界对古苍梧的陌生,其实是对那一段历史的遗忘。本文试图揭示,在左右对立的香港文坛,还有另一种左翼的存在,那就是以古苍梧及其主编的《盘古》为代表的群体。这一段曾经轰轰烈烈的历史,不容遗忘。
摘要:近年来,王蒙在小说创作中有意识关注知识分子对日常生活的态度转变,企图表达知识分子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然而,小说文本中的日常生活总显得没有意义感,以至于作家不得不通过调整婚姻结构或变换爱情对象来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感,这相当普遍地代表了当代中国作家对日常生活乃至对底层社会的态度。文章通过细读其《青狐》以来的个别重要小说,指出其观念形态中某种等级化痼疾,也是大多数当代作家回归日常的表征,意味着时代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知识观念却仍停留在陈旧的过去,至少不是现代的意识,这反映出文学已进入新时代重大精神问题的盲区,是思想力量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能窥斑见豹,引起文坛重视。
摘要:作为一部被文学史和学术界长期忽视的作品,陈残云的《香飘四季》有着异于同时期其他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独特艺术价值。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特殊”的“中间人物”许细娇。许细娇在小说中被描述成一个娇小、漂亮、爱打扮、喜欢看戏唱戏、心里藏着一个“才子佳人”梦的女性形象,她在感情上一次次受挫受伤,这种宿命式的爱情悲剧虽是其家庭和性格所致,却不无让人惋惜和同情之处。许细娇不仅在出现频次和所占比重上与若干核心人物旗鼓相当,且其性格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的一面,是刻画最真实、最生动、最不“脸谱化”的一个人物。这一形象具备多方面的叙事功能,包括丰富人物谱系、串联人物关系、增加戏剧性和叙事张力、提升读者阅读体验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审美意识对政治立场的偏离。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成为小说人物塑造的亮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香飘四季》的艺术性。
摘要:网络文学中以真实中国城市为背景的小说,参与构造了想象当代中国“城与人”关系的文本模型。一批以广州为背景的网络小说,延续了中国当代城市文学中“现代性”与“地域性”相交错的书写模式。网络文学中的广州既是吸引外来打工者构造个人伦理新方案的“一线城市”,也是充满烟火气的“市井广府”。围绕这两种不同面向的广州,网络小说形成了具有动静辩证色彩的两种城市书写笔法。这些网络小说普遍聚焦于个人的线性成长叙事,通过虚构性的文学想象,制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有的“成人童话”,由此有力地搭建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的关系,为理解想象中国当代城市与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一系列个人主义的思想方案。
按:《创业史》被公认为是“十七年”文学中最为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当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关于《创业史》的评价,牵系着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乃至当代长篇小说的评价问题。从《创业史》甫一出版评论界关于梁生宝与梁三老汉形象的讨论,到20世纪8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时的重评,以至新世纪不断的重估,《创业史》一直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在脱离了“具体化的价值情景”(里德语)之后,在当下这样
摘要:鬼子是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作家,他沉淀18年后于2024年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买话》,引发读者和研究者关注。在一般的解读中,往往将小说主人公刘耳的言行与返乡、孤独等挂钩。但作者写刘耳的返乡与孤独却另有深意。刘耳的遭际是百年中国城乡社会关系、情感关系的一个极其生动的缩影,里边蕴含着浓郁的文学情理。
本期出版正逢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此,我们特设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刊发3位关于抗战文学的论文,意在对历史表达尊重和敬意。三位作者年龄上分属老、中,青三代讨论问题和文章风格也有所差异,但共同特点是史料扎实,也有对问题的深刻阐释。 “前沿观察”刊登方长安《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概念系统》。作者多年来深耕国新诗研究,这是其系列成果之一。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对国新诗理论研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