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原真性”作为旅游研究的基础领域已从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理论视角中获得重要启示。然而,参与范式这一关键视角却未被探查。文章引入参与范式视角再审视旅游原真性概念,提出“主一客”原真性作为一个新的旅游原真性概念类别,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四个维度进行系统阐释,旅游原真性是旅游者和旅游对象在相遇、互动和协商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实践。在概念引入过程中,文章试图再回应现有旅游原真性概念中的主客关系问题,再次凸显本体论在旅游原真性概念讨论中的核心地位,为理解旅游原真性开拓新的进路。
[摘要]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底与主干,与文化认同相互依存。民族服饰旅拍作为强化文化认同的“柔性力量”,正在成为培育民族认同的可持续载体。文章通过引入“化认说”和符号互动理论,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Q方法,以云南景洪市湄公河星光夜市为案例地,探索民族服饰旅拍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民族服饰旅拍情境中存在文化驱动型、商品服务驱动型、环境驱动型、教学驱动型和情感驱动型等五种互动类型,其通过具身化实践与符号化叙事,推动个体实现从“文化旁观者”向“文化代理人”的角色转换,并在“符号生产—符号传播—符号再诠释"的循环路径中,强化民族认同。民族服饰旅拍通过融合地域性文化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视角与实践路径。文章拓展了符号互动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场景,为民族认同的微观心理机制及文旅融合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
[摘要]网络自媒体为旅游业带来了新变革,“网红旅游”概念兴起。社交平台上的“达人"和“红人”通过短视频展示旅行体验,引领了旅游新风尚。文章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以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网红旅游目的地游客不同旅游动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游客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显著影响实现主义幸福感和享乐主义幸福感,实现主义幸福感和享乐主义幸福感均显著影响重游意愿,且实现主义幸福感和享乐主义幸福感在游客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平行中介作用。文章揭示了实现主义幸福感和享乐主义幸福感的中介作用,进一步拓展了相关研究,为网红旅游目的地经营者发展游客忠诚提供了管理启示。
[摘要]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文章以桂林旅游企业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构建“社会网络结构—知识搜寻—双元创新绩效”的研究路径,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型员工社会网络结构对旅游企业双元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旅游企业知识型员工社会网络结构的同事信任、联系密度和共同关注均对其企业双元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宽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在同事信任、联系密度、共同关注与旅游企业双元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旅游企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双元创新能力具有实践启示。
[摘要]心理距离作为一种主观经验,反映了个体从自我、当前时刻及所处地点出发,对客体感知的远近。文章通过梳理95篇国际权威期刊英文文献,分析旅游与酒店领域心理距离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应用、研究情境与主题,并考察相关变量的选择。研究发现:现有文献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围绕解释水平理论展开探讨;学术界主要关注旅游、酒店和餐饮行业,主题主要集中在管理与营销策略、心理机制、行为决策、信息评价与采纳4个方面。文章归纳了心理距离的前因变量,包括产品与服务因素和旅游者因素两个方面,结果变量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4个维度,调节变量包括与营销相关和与旅游者相关的两类变量。文章从深化理论与方法应用,拓宽研究情境与主题范围,丰富相关变量选择3个方面提出展望,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建议。
[摘要]加强博士生负责任科研行为(responsibleconduct of research,RCR)教育是提高创新能力、涵养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途径。文章将同伴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构建基于学生亲历案例的同伴教学方法(self-case-based peer instruction,SCPI),应用于旅游管理博士生RCR教育教学改革。为期6年的教学实践表明,SCPI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回应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在开展跨学科研究时面临的多元伦理困境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激发博士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多学科知识和视角相融合,唤醒道德自律和科研诚信意识。SCPI教学实践不仅拓展并丰富了传统同伴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也为构建迈向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机制,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南和实践框架。
[摘要]收益管理作为旅游企业收益优化的核心工具,在全球旅游管理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国内高校收益管理课程仍存在定位不清、学科融合不足、实践导向薄弱等问题,制约了国内旅游管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进程。基于此,文章系统梳理收益管理课程的学科定位、知识体系、教材教学内容等,并结合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案例,探讨以收益管理课程优化为核心支点的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路径。研究建议:1)收益管理课程优化不仅关乎课程本身,更是推动整体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动力,应强化多学科视角,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2)研究提出的“收益管理知识树"框架,可系统化整合课程的概念框架、学科视角、应用领域与分析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系统性;3)国内高校应结合本土旅游产业需求,将收益管理课程作为连接旅游管理理论课程与行业实践的关键环节,完善数据驱动教学、智能技术应用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回应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内涵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重需求,突出了收益管理课程在旅游管理课程体系变革中的核心作用,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