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升初阶段,学习环境的变化、社交圈子的变化和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引起心理上的震荡。就如同路况变化后,车子失去了原有的平稳状态,要想维持新的平衡,就需要换挡,同理,小升初阶段就是心理换挡期。心理换挡期正是培养学生心理韧性的好时机,也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期。 部分学生会不适应这一时期,这是难以避免的。作为教育者,不能纠结于“不适应”这个结果本身,而是要去考虑两个问题:一是
摘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培养青少年的坚毅品质。分析青少年坚毅品质的现状及培养该品质的重要性,结合云浮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以及青少年对此类资源的认同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培养路径,包括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引导青少年学习坚毅品质内涵,通过本土红色人物成长历程引导学生明确理想信念,通过本土红色文化资源锤炼青少年坚毅品质。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坚毅品质的提升。
摘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非适应性的应对方式,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与正常生活。近年来,在学业压力和成长压力面前,青少年尤其是高中生成为NSSI行为的高发人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高中生NSSI行为的研究现状和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分析,并结合山东省某市236名有NSSI行为高中生的调查实践与辅导过程,从预防性和补救性视角,探索高中生NSSI行为的校园应对策略及预防干预途径,以促进学生自我关爱与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为调查童年不良经历对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为中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预防和教育提供参考,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江苏省徐州市三所中学共159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童年不良经历正向预测网络欺凌行为,自恋特质与道德推脱在其中具有中介作用。具体来说,夸大自恋通过增强道德推脱进一步促进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而脆弱自恋虽然正向影响道德推脱,但对网络欺凌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得出结论:童年不良经历通过影响个体自恋特质和道德认知,促使其采用道德推脱策略,促进网络欺凌行为的实施。
摘要:为考察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探讨内化问题和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在其中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测量法,对常州市的33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22.0及其PROCESS宏插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显示:内化问题在学业压力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过程中存在中介作用;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调节学业压力一内化问题一学业成绩的后半路径。因此得出结论:高中生学业压力影响学业成绩,以内化问题为中介,并和青少年与母亲间共同冗思共同作用于学业成绩。
摘要:当前培智学校心理课程存在课程架构失序、学用链接断裂、生态资源割裂等问题,亟待构建科学连贯的课程体系,延伸生活场景,整合生态资源,以满足特殊学生多元化心理发展需求。在生态心理学理论启示下,提出培智学校心理课程的四维实施路径:从横向整合心理要素与多学科知识、纵向按年龄与心理阶段分层教学、螺旋实现知识技能循环进阶、跨级开展融合教学这四个维度,构建全方位课程体系。同时采取分层化学习支持设置、动态化课程评价构建和生态化教学环境创设等策略,助力培智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全面发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摘要:生命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尊重自然、理解社会、发展人格与体悟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亟须创新实践载体以应对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形式单一、缺乏体验性和评价片面化的问题。以积极心理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探索绘画心理技术在初中生命教育中的实践路径,通过开发系列主题绘画活动,构建多维度生命教育体系。实践表明,生命教育主题的系列绘画活动促进学生情绪表达与自我认知,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生命价值体悟提供了可复制的校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8-0034-03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一;小学高年级的具体教育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动态建构自我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在与同伴、教师、家长等互动的反馈中了解自己,另一方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8-0037-04 【活动理念】 每个个体在不同阶段都需要面临不同的人生议题l。高中时期,学生需要处理并应对“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危机。由于自我意识逐渐发展,学生经常会思考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分化、发展自己的独特性,通过探索自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建立认同感,形成“自我同一性”。 同时,青春期也是“分离一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8-0041-04 【活动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情绪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要注重预防和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21~2022) 》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1,经历了疫情后,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8-0045-04 【剧情简介】 同学请教。 刚升入高中,小雅在学习、人际上都遇到了困难。面对困难,小雅变得越来越不自信,甚至自我怀疑,陷入混乱的自我状态,就如同破碎的镜子。但小雅也有属于她的资源一理解与支持她的妈妈、初中好友,以及她“不服输”的那股劲头。梦境中,在好友的支持下,小雅的力量慢慢觉醒。梦醒后,她决心重
摘要:一名初二男生受到挫折经历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不合理信念,陷入消极认知循环,导致学习状态和日常行为严重受损,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自责及躯体化症状。心理教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沙盘游戏等辅导方法,引导学生觉察并调整不合理信念,逐步发展出更具适应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摘要:一位初一学生遭受了家庭创伤,心理辅导老师采用沙盘辅导技术,在理解作品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帮助来访学生进行宣泄,疗愈心理创伤,重建心理秩序,激活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生命体验,壮大生命能量,进而促进来访学生支持系统的重塑与人格的发展。
摘要:针对高中生心理问题隐蔽性强、识别难度大,心理评估过度依赖测评分数,危机干预过程中“重干预、轻预防、弱发现”的结构性失衡等问题,创新性地构建了“预防—预警一预判一干预”四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通过有机整合预防教育、专业预判、及时预警和精准干预等核心要素,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不仅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还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对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摘要:心理危机并非孤因所致,它的产生与所处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中相关群体的互动关系息息相关。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了“核心”导航,塑造积极心理防线;“双翼”共振,筛查防护协同发力;“六策并进”,做细做实识别干预等校本实施体系,从不同层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跟踪、疏导与帮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推进。
摘要:中职教育中,家校沟通至关重要,传统问责式沟通存在诸多弊端。基于积极心理资本开发理论,探讨中职班主任从为家长赋能角度改善家校沟通的策略。通过为家长赋能,提升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心、能力与积极性,构建良好家校合作关系,助力中职学生成长。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具体的赋能沟通策略及实施效果,为中职班主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家校沟通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18-0069-03 【班会背景】 刚入校的高一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对其适应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在初中时学业优异的学生,是老师关注的中心、同学羨慕的对象,但升入重点高中后,很多同学“光环不再”,可能会变成班级的“小透明”。面对这些变化,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不适应,随之产生紧张、焦虑、逃避等心理
摘要:基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师资力量不足问题,以及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语文学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深入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路径:通过以文“润”心,挖掘教材中榜样型、情感型、哲思型文本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以写“启”心,开展“我的能量瓶”周记写作和“与文中(或书中)人物对话”等写作疗愈活动,为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各中小学逐步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心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为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成立了片区教研共同体,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模式。该共同体构建了“教师自学一骨干领学一同伴共学一成果展示”的教研框架,充分激发了教师个体间基于团体动力的社会协作,实现了教师的共同成长。
摘要: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被欺凌的经历时,家长的回应不仅会影响事件的解决,更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人际关系和道德秩序的认知。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家长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孩子探索规则与公正以及持续关注孩子的成长。若恰当运用这些策略,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应对欺凌困境,守护其身心健康,助力孩子智慧成长,成为善于思考、尊重差异且懂得与人友好相处的个体。
谢磊,广西柳州市第三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深耕教育领域二十余载。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先锋,他以创新思维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育人体系,通过多维联动与科研赋能,开创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特色范式。 构建“三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生态。谢磊校长率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核心发展战略,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全域渗透”理念。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打造“课程开发一实践应用一课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