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叙利亚文明阐释中的基本问题探究 主持人语:古叙利亚素有“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美誉,不同文明在此交往融汇,形成了包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古老的文明中心。1899年国际学界在叙利亚开启了有组织的科学考古,1976年汤因比首次使用“叙利亚文明”的概念。由于叙利亚古今含义的差异、地理与实体的错位、“弱政治”形态长期化等,学界对叙利亚文明的基本问题尚未形成共识。 本组文章聚焦叙利亚文明的基本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25)01—0019-13 古叙利亚地区被誉为“文明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便是诸多国家或族群角逐之地。以阿摩利人、亚述人、犹太人为代表的闪米特语族人和以波斯人、希腊人和罗马人为代表的印欧语族人接续活跃于古叙利亚地区导致该地区从未建立起强大稳定的独立政权。多种族政权统治使该地区的文明呈现出分散性与多样性。古叙利亚地区的统一不仅无法靠微小的几个内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25)01—0032—13 古代叙利亚是一个区域概念,主要指包含陶鲁斯山与西奈半岛、地中海与叙利亚沙漠之间的区域,囊括了今日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等国家,是为大叙利亚地区。腓尼基人的历史,就始于古叙利亚一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①“腓尼基”位于黎凡特北部沿海地区,即现代黎巴嫩沿海地区和现代以色列北部沿海地区,南起阿克(Acc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25)01—0045—13 13世纪中期,欧洲学者出于发动十字军东侵的意图,展开了针对马穆鲁克王朝(MamlukSultanate)①的研究。作为马穆鲁克王朝统治者,马穆鲁克(mamluk)③成为欧洲学者重点关注的对象。自第七次十字军东侵(1248—1254)开始,欧洲学者在两个多世纪中通过经商、旅行、朝圣等方式在叙利亚③和埃及收集了大量有关
[内容摘要]朝鲜孔庙虽多遵中国之制,但始终彰显朝鲜孔庙特色。嘉靖九年,明世宗对孔庙祀典加以厘正,作为属国朝鲜的孔庙祀典是否“遵依天朝定式”加以厘正,成为嗣后百余年朝鲜反复讨论的话题,至肃宗八年朝鲜孔庙祀典才得以厘正。肃宗朝所厘正的孔庙祀典并非完全遵明嘉靖九年孔庙祀典,两者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恰好揭示前近代中朝宗藩关系体制下,朝鲜虽对明事大,却不盲目遵从明“时王之制”,礼制文化上虽受中国影响,但有本土化特点,同时也反映出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中朝宗藩关系演进的内在纹理。
[内容摘要]在1902年改订中日《通商行船条约》谈判内,日本一方面引入1898年清政府致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之灾年互赈照会,试图将国家道义条约化为公法依据;另一方面不断强调自由贸易和“门户开放”有助于缓解中国财政,以经济利害合理化启开米禁之诉求。嗣后又介入粤汉铁路赎回借款,利诱湖南铁路总公司同三井洋行签署购米合同。最终从1906年夏“赈恤米”违约转运着手,借1907年水患重申“矢野照会”与三井洋行合同,取得了六十万石大米赴日许可,打破了湖广米禁。这一系列运作,离不开日本对清末新政以来中国内外矛盾激化和东亚国际局势变迁的利用,实现了其对华中地区经济扩张与资源掠夺的殖民野心。
[内容摘要]寡头政体的意涵在古典时期经历了从“优秀人统治”到“财阀统治”的变迁,通常并不被视为优良政体。对古希腊历史的实证研究发现,少数人统治在古希腊城邦崛起的早期与僭主统治阶段后都曾是希腊城邦的主流政体形态。本文以古希腊典型的寡头制城邦科林斯为例,考察科林斯政体的发展历史,提出城邦自身带有较强的平等性特点,这使得古希腊城邦在走出僭政历史阶段后进入平等秩序的建构阶段。科林斯的社会结构及其温和的统治结构,保证了寡头政体的长期稳定。
[内容摘要]673一680年法兰克王国的数起大事之间存在联系。奥斯特拉西亚入主纽斯特里亚的举动以国王希尔德里克二世之死告终,前纽斯特里亚宫相埃布罗安先以拥立伪王克洛维三世作为交换条件,借助丕平家族的军事力量重返政坛;他随后背叛盟友,从爱尔兰接回达戈伯特二世,以此帮助伍尔夫阿尔德压制丕平家族。埃布罗安重夺宫相之位的过程不仅是纽斯特里亚的内部斗争,也是影响到了整个法兰克局势的一系列事件。
[内容摘要]1278年以前,英国王室法官承继以往王室官员的收入方式,依靠君主授予职位、土地监护权、婚姻关系以及临时搞赏等途径维持生计。另外,他们还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从诉讼当事人处敛财。这一时期王室法官没有常规与制度化的收入途径。1278年,在专业化、世俗化与规范化趋势的推动下,爱德华一世为王室法官建立起常规工资制度。不过,这一制度短时间内没有解决以往王室法官从诉讼当事人处敛财的问题。直到14世纪末,受瓦特·泰勒起义与议会请愿的影响,王室法官开始从“国王的仆人”走向公众的司法官吏,工资才成为其主要收入。王室法官收入途径之变革与其身份转变相互交织,展现了中世纪中晚期英国社会转型进程中司法官吏的转型过程。
[内容摘要]19世纪末以来,受布克哈特学说影响,学者们一直强调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现代性,并将其对手经院哲学降格为阻碍历史演进的落后学术形态。然而,如果结合学术史的流变,细致厘清人文主义、经院主义的知识谱系与思想脉络,则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人文主义被“化约”、经院哲学被“误读”的现象。被视为现代思想源流的人文主义,虽孕育了一种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欲观,但本质上仍是基于古典中世纪传统的调试渐变。经院哲学也不应单纯地视为被谴责、被弃置的对象,在时代变革的重要节点,它依旧发挥了积极作用。解决文艺复兴思想转型中的复杂纠葛,必须灵活处置两种学术形态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才能得出更为全面的结论。
[内容摘要]法国大革命对作为历史学家的席勒影响至深,树立了他的历史观念,在《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有所体现。《审美教育书简》以大革命为历史支点,思考18至19世纪之交法国社会的历史样态,认为“人性的分裂”是形成这种样态的根源,并以此为中心形成历史观念。席勒认为,从“强制国家”到“自由国家”的断裂和大革命之后文明秩序崩塌成为当时的“时代性格”,并且成为德国社会建构的历史背景之一。席勒回应了大革命之后德意志民族的社会、人性和自由问题,认为以“自由”为核心的美育能够调和社会的断裂,进而思考德意志的民族、社会和人的存在等问题。假道法国大革命,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形成了19世纪德国社会相关构想,这成为他作为德国启蒙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的先声。
[内容摘要]19世纪下半叶,伊朗和日本都处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中,日、伊两国都选择了向西方国家学习的现代化道路。日伊早期关系的基础交往形式以官方使团为媒介,吉田正春使团是近代首支访问伊朗的日本使团,也是日伊早期关系的开拓者。通过吉田正春使团的访伊旅行和调查研究,19世纪末日本人形成了伊朗统治者贪图享乐、王位继承潜藏危机、伊朗社会贪腐之风盛行和商业内外交困的国家观,吉田正春使团的调查结果为日本政府外交决策奠定知识基础,影响了早期日伊关系。总体上看,吉田正春使团访问伊朗是近代日本和伊朗两国交往的开端,也是日本对外认识、了解西亚的第一步,更是近代日本了解世界局势的重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