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展览承载着为社会提供高品质文化滋养、以艺术品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在推动文化建设、深化社会美育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期,随着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球艺术策展教育研讨会和“策展在中国”研讨会等活动的相继举办,再度引发学界与业界对“策展”这一艺术实践的深度关注和广泛讨论。随着策展学科体系建构的日益完善,其专业性不断提升。然而,数智时代的浪潮汹涌而至
策展,这一传统上被定义为在博物馆和画廊等受控空间选择和展示艺术品的做法,在21世纪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它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策略,被应用于城市发展、社区建设和商业创新之中。策展的边界不断扩展,其界限的扩大不仅反映了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发展,更体现了将创意、教育和社会对话整合到各个领域的更广泛转变。 策展之所以能够跨越传统边界,实现如此广泛的扩展,得益于多重因素的共同
策展是当今文化生态中的关键要素,从展览的筹备至落地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回溯至20余年前,当我初涉此行时,策展尚被视为边缘学科,策展人的身份也未被确认。为了在公立机构的展厅中堂堂正正地署上“策展人”之名,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努力与争取过程。记忆犹新的是,2022年有幸为故宫博物院策划一场书房主题的展览,被称为“院外策展人”,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策展人身份受到的认可。 想当年,原文化部领衔曾有意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策展已经成为美术馆、画廊等机构举办展览活动的基本工作方式。我们惊喜地发现,自策展始创至今,几代策展人同时活跃在展览现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和机构策划展览。 策展人作为展览项目实施的重要角色,通常是受邀或与相关机构协商,承担拟定展览方案、邀请艺术家、确定作品清单、审定设计方案、撰写前言和相关文字、编辑文献集等工作。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很多策展人因为不同原因仅承担其中部分工作,诸如
策展是一种批判性的知识生成活动,关注如何通过展览的形式批判性反思知识及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与观众形成互动和对话的更大可能性。在当代艺术和美术馆的发展推动下,“策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当代文化实践形式。策展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脉络,其机制的形成既得益于西方经验的引入,也和其与本土文化的深度结合密切相关。中国策展机制和边界正从单一的展览形式向更复杂的文化生产模式转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