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研究旨在探讨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中文化自信的相关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文化自信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分析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含义、特点,深入探究文化自信在其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实践路径。研究指出,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时代性、人民性、文化性的特点,文化自信对传承民族精神、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文化创新意义重大,且在全球化背景下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选择。结果指出,在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实践中,文艺创作者们也要坚守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为根本指导思想,突出新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特点,坚定文化自信的审美价值取向,拓展文化自信的文化创作视角,运用文学艺术创作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着力培养高素质创作人才,打造文艺创作新精品。
摘要:莫言曾表明自己的作品受到麦卡勒斯的影响。从《伤心咖啡馆之歌》和《枯河》来看,二者在地理空间与暴力、怪诞意识和音乐表达方面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在地理空间方面,《枯河》的地域性、历史感较弱,不及《伤心咖啡馆之歌》成熟;但是《枯河》通过扎根中国农村,使比喻的无限延伸和生命感觉的持续涌动与血腥、残酷的死亡真相形成鲜明反差,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通过音乐的介入实现了情感的抚慰作用,为怪诞的故事保留了温情的底色。该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试图发掘麦卡勒斯对莫言初期创作的影响,以及莫言在此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维吾尔语是黏着语,语态是其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语态是在动词词干后黏附相应语素来表达,而语态重叠又是维吾尔语中极为特殊的语法现象,其形式和语义都较为复杂。维吾尔语有主动态、被动态、自复态、集合态和使动态5种语态类型,每种语态都有其特定的词缀缀接规律。语态重叠是指语态词缀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两个或三个相继缀接于动词词干后。研究发现常见的维吾尔语语态重叠有6种:“使动态 + 使动态”"自复态 + 使动态”“集合态+使动态”“使动态+被动态”"自复态+使动态+被动态”“集合态 + 使动态 + 被动态”,每种语态重叠满足不同的语义表达需求。
摘要:邕剧是清末年间开始流行于广西南宁的一种地方戏曲,于民国时期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邕剧这一古老戏曲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成为国家级濒危非遗剧种。《邕剧江湖十大本存世剧目整理与研究》是由石艺和黄斌整理收集的传统邕剧集,全书共收录八部经典邕剧,每一部邕剧除了台词外,还增加了剧情简介和剧目说明,是了解传统邕剧不可多得的书籍。戏曲《一捧雪》是收录其中的一部剧目,其故事也曾在粵剧、祁剧、桂剧中呈现,故事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起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该研究选取戏曲《一捧雪》剧本作为语料,从翻译传播学角度出发,探究适于该剧传播的翻译原则。
摘要:该文基于语用修辞学视角,对比分析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省对艾米莉·迪金森诗歌汉译的语言策略与审美呈现。通过选取两岸代表性译者的译本,从韵律、隐喻及风格三个维度考察翻译实践中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发现:两岸不同译本呈现出多元化特色。部分译本倾向于通过押韵与节奏模仿贴近原诗音韵特色,注重形式对等;部分译本则更强调诗意的自然流动与隐喻的跨文化重构,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融入本土表达。在风格层面,既有译本追求语言简洁工整,亦有译本通过意象叠加与语境适应强化审美张力。研究表明,迪金森诗歌的汉译需在“形式移植”与“意义再生”间寻求平衡,兼顾原诗修辞意图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效果。未来两岸译者可通过深化交流合作,融合不同翻译策略,共同推动迪金森诗歌的传播与研究。
摘要:算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媒介工具的结合构成了当下媒介的新生态。新媒介生态为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提供了新的土壤,通过新兴媒介技术手段,增强了主流文化在传播中的主导力和影响力。该文总结出新媒介在用户、技术和传播三个维度实现了对主流文化价值引领的联结与赋能;通过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媒介理论,探讨了主流文化价值引领的媒介逻辑。新媒介延伸了人的认知感官,影响了时代的文化特征,实现了社交场景的虚实转换。与此同时,新媒介生态具有潜在的主流文化主体认知、内容生产和演绎场景的风险。因此需要通过争夺话语阵地、善用媒介技术和发挥互动仪式的方式,来提升新媒介生态下主流文化的价值引领。
摘要:多元文化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惠州地方优秀文化尤其是红色文化的传播生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在对惠州地方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认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查阅文献、教育实践等的基础上,探讨了“全媒体矩阵—教育浸润—空间重构—产业增值—区域联动"五维驱动的地方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文化的相互感应、适应及多元融合创新传播,构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文化共生体系。该文推动红色资源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播”,带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生,为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精神动力,提供“空间活化—技艺再生—产业增值”的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和多模态表达。
摘要:地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通过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能传承地方特色文化,还能促进教育创新。作为文化再生产的关键场域,高校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经验升华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范式,为文化守正与创新提供实践路径。近年来,高校在传承地域文化过程中,面临认知不足、实践不力和机制不全的困境。为精准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基于5W传播模式提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构建多维传播主体、提取价值内容、搭建渠道矩阵和精准触达受众等;通过将地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地合作及新媒体传播等形式,探寻传播新路径,更好地发挥地域文化的内生动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要:土瑶宗教文书是研究土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其独特的形制特征与文本构造承载着该民族的文化密码与信仰体系。论文从物质形态与文本特征双重维度展开系统性研究,揭示出土瑶宗教文书在载体类型、装帧工艺、书写技术等方面的显著民族特色。该文深入剖析了土瑶宗教文书的载体类型、文本装帧、书写载体、书写工具与书写形式等方面。载体类型主要分为写卷与书册两类,写卷多为牒式文书,书册则为经本、族谱等。文本装帧富含文化信息与民族特色,封面设计涵盖书名与书主姓名,装帧多采用线装形式。书写载体经历了由天然至人造的演变,宣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中的笔墨和颜料体现了土瑶人的智慧和历史文化信息。书写形式特征显著,包括特色标题、合抄本、传统行款文序及灵活多变的句式构造。
摘要:儒家义利之辨根深流长,是时下义利价值得以形成的重要源泉。与南宋朝廷重义轻利的风气不同,永嘉学派率先冲破高谈仁义的牢笼,提出“以利和义”思想。这一思想经过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的完善与实践,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其主要表现为强调功利的效用,以“行本于仁义而功见于实事”来衡量义利。永嘉学派对道德与利益、公利与私利等多重关系剥离、拆分与组合,最终在虚实、知行、群已的辩证中赋予创新见解。其兼顾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念、对道德实践形式的重视、以利和义的共同体意识及见利思义的道德倡导为我国当下道德教育的提供丰富启示。
摘要:遣唐使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高峰,对日本社会变革与东亚文明互鉴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文综合历史文献与跨文化传播双重视角,系统考察遣唐使的历史背景、组织运作及其多维影响。研究表明,日本在大化改新与白村江之战后,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而系统引进唐朝制度与文化,遣唐使团逐渐形成层级分明的专业化团队,其航线随东亚地缘格局而调整。在文化传播方面,遣唐使不仅推动日本完成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还促进了以唐朝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实现了技术、艺术与思想的跨海交融。遣唐使作为连接中日的文明纽带,不仅对古代东亚文明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更为当代跨文明对话提供了历史参照。
摘要:芜湖堆漆画作为安徽芜湖地区的特色传统艺术,在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文旨在探讨芜湖堆漆画与地域文旅产业的耦合发展模式及路径,通过分析两者耦合发展的基础与价值,探索出多种耦合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提出包括“艺术+旅游景区"“艺术 + 文创产品"“艺术+文化活动"等耦合发展模式,并探寻出从人才培养、品牌建设、政策支持等方面阐述实现耦合发展等有效路径,以促进芜湖堆漆画与地域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赢,为芜湖地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摘要:非遗产业化是推动非遗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及活态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成都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途径。该文通过对成都市武侯区文创企业蜀宫琴台在非遗产业化发展中创新开发非遗产品、营造多元消费场景、强化运营管理、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加强对外交流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微观运作机理。结合案例分析情况,从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遗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非遗宣传力度等方面提出产业化发展具体路径,为成都非遗产业化发展提供建议。
摘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辽宁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铸就的伟大精神和宝贵经验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鲜活的当代价值。沈阳金融博物馆举办的“东北红色金融史"展览,纵贯近百年历史,以沈阳为切入点,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红色金融事业创建的过程和艰辛的发展历史,并且深入挖掘和展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金融元素,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也为新时代辽宁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该文旨在探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展览内容、藏品表达、展示方式等方面与博物馆展览相融合的实践路径。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深厚记忆,对于国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虚拟现实技术(VR)不仅实现了非遗数字化记录保存,同时借助三维建模、动态数据库建设留存技艺细节,通过虚拟场景重构与交互设计,打造沉浸式传播体验,弥补传统方式运用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不足,进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望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与元宇宙融合将为非遗全球化传播开辟新路径。该研究旨在推动非遗数字化生态的“技术—文化—社会”协同发展,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范式。
摘要:山东馆藏纸质文物数量多、种类丰富,是研究齐鲁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对山东馆藏纸质文物保存现状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是守护地方文化瑰宝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动我国文物保护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任务。该文聚焦山东馆藏纸质文物,采用统计调查法对176家国有文博机构进行全面调研,发现山东馆藏纸质文物存在人才缺口凸显、资源分布失衡、级别差异明显、科学评估缺失等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多维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体系、完善定级与价值评估、全面开展纸质文物酸化调查、加强纸质文物脱酸保护研究、加强资金保障和政策倾斜等举措,旨在为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发展。
摘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我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作为儿童阅读服务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如何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的挑战。扩展儿童阅读服务范围,优化儿童阅读服务内容,提升儿童阅读服务体验,促进公共图书馆融合发展势在必行。该文探讨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多元合作,通过整合馆内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服务,促进图书馆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组织的多元合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儿童阅读服务发展路径,旨在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优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助力儿童提升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摘要:该研究基于河南文旅研学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以体验经济理论为框架,运用“4E"分析模型(教育、娱乐、逃避现实、审美)阐述了河南文旅研学创新发展路径。在教育维度,通过深化文化资源转化,构建分层研学课程体系;在娱乐维度,推进娱学融合模式创新,打造主题化沉浸式产品;在逃避现实维度,依托自然与人文资源开发沉浸式场景和户外拓展项目;在审美维度,通过环境品质提升与文创产品开发,构建多维美学体验空间。该研究旨在推动河南文旅研学产业向专业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
摘要:该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如何运用科学技术赋能红色资源,激发陕西偏远地区发展受困的红色资源力量,实现其教育与经济价值。该文通过“整合—梳理—转化”陕西照金地区红色资源,借助元宇宙搭建基于历史史实的红色革命背景;利用大语言模型导入主要历史人物及群众,并增加战略布局、射击等游戏元素,增加品质考验等互动环节,让更多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取中国革命历史知识、获取革命精神动力、培养革命素质。以此增强红色展馆的互动性与生动性,促进红色展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使红色资源由“静"向"动"的转化,使中国独有的精神瑰宝——红色革命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摘要:[目的/意义]揭示数智技术在智慧图书馆建设进程中如何影响、支持和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服务模式的功能效用,为业界更好地把握智慧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国内外近年相关主题文献为基础,从图书馆数智技术运用维度,从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技术和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7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结论]数智技术将成为图书馆现代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云计算、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发展,必将促进图书馆服务效率和品质的提高,开拓出更多的图书馆应用场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
摘要: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拥有十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于延安时期在革命斗争中创造形成并开发利用的红色革命精神及其物质载体,具有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潜在价值。在如今火热的以文塑旅发展势头下,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延安地区可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挖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既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在其中感受红色历史传递的伟大延安精神,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期为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以梁平石版年画为切入点,将非遗文化与大中小思政教育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应然要求,也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必然选择。通过加强校地合作,构筑大中小非遗传承一体化共同体,推进课程开发,打造大中小“非遗 + 思政”一体化融合课堂,运用数智创新,拓展大中小“非遗 + 思政”一体化传播渠道,有益于促进学生形成“认知非遗一认同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观进阶,引领信念旗帜高高飘扬,有益于构建“大—中—小"非遗传承生态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机,有益于谱写大中小“非遗 + 思政”一体化育人新篇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摘要:伴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程体系向育人全域系统延伸,搭建协同高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该文就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开展系统说明,梳理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带动下的文化创新实践、革命精神的历史沿袭、多维契合的结构特征及时代内涵的动态演进趋势,并进一步研究红色文化在构建文化认同、丰富文化内涵、延展育人路径上的功能价值。基于此,针对目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碎片化、课程融合程度浅、平台建设迟缓等问题,给出构建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课程深度融合、升级数字平台等优化途径,打造协同配合、沉浸感知、实践驱动的红色文化育人新范例。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既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输出”与“文化价值传递”的双重载体,如何在产教融合框架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传播,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命题。该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教融合”“国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及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通过案例研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析了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嵌入—产业协作—数字赋能"三个维度,探讨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
摘要:新时代,新形势,新气象,新作为。高校文化育人成为教育界和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和研究的课题。以红色文化为魂,以职业文化为线,以励志文化为基,红色文化、职业文化、励志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着力培养大学生革命精神;职业文化强基励能,着力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励志文化弘毅致远,着力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新时代高校构建“三化"协同育人体系,有利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文分析了“三化”协同育人的理论,总结了“三化”协同育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三化"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众多儒家经典都蕴含着丰富的明德思想,无数的儒家学子被明德思想所启发,用言行诠释着明德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明德文化融入其中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该文聚焦于明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与路径研究,分析其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价值三方面的价值,从文化基因嵌入、文化传播实践、文化传承赋能等方面探索其融入路径。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是廉洁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担负着廉洁文化育人使命。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该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系统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机遇挑战和具体进路。经过系统调研发现,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文化育人面临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教育内容有待深化、方式方法有待创新、阵地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廉洁文化育人极具紧迫性,亟须从“制度先行、课堂引领、环境营造、活动驱动"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廉洁文化育人体系,以培养崇廉向善的时代新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涵养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
摘要:该文基于北疆文化与高职劳动教育融合的背景,聚焦其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实践路径,探索区域文化资源在职业教育中的内化机制;通过梳理北疆文化的核心特质与劳动教育的价值维度,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课程嵌入浅、文化认同弱、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该文采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式创新、文化资源整合等方法,强化课程内容地域性,拓展教学场域文化性,构建多元协作机制;强调以北疆文化为支点,推动劳动教育从技能导向向文化育人转型,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与实践能力,为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摘要:辽宁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必胜信念、优良作风、卓越品质、爱国情怀,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赋能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宝贵财富。针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单一、质量不高、力度有限、成效欠佳的困境,高校应多措并举,拓宽路径、提升质量、创新模式、巩固成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价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
摘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既是落实五育并举的关键举措,又是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该文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的脉络梳理入手,分析当前现状,并依据理论逻辑,对已有实践展开研究,发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以及课程、活动、环境、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并进行了详细剖析。基于此,以“认知、情感、行为”三维度为导向,构建“课程、活动、环境、机制"四体协同的育人模式,即通过课程铸魂、活动强基、环境浸润、机制保障,确保各项举措长效实施,以探索高校育人创新路径,实现红色文化育人的全方位渗透与长效化发展,培育出具有深厚红色底蕴的时代新人。
摘要:该文旨在通过跨文化比较,探究18—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与中国诗人龚自珍自然观的异同及其时代意义。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两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从核心价值取向、文化语境、社会关联等维度展开剖析。研究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为情感与哲学为表达载体,华兹华斯借自然反抗工业文明异化,龚自珍以自然隐喻社会弊病;在哲学底蕴上,前者融合宗教泛神论,后者兼具道家循环思想与儒家入世精神。但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以“回归与疗愈”为核心,充满西方浪漫主义色彩,龚自珍则呈现“矛盾与挣扎”的东方美学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两位诗人通过自然观照人性、反思时代,其诗歌创作既彰显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摘要:媒体融合背景下,该研究基于《体验中国》项目组三个与川酒文化相关的视频中英字幕,探讨了川酒文化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及传播效果启示,并探索高校教师如何将川酒文化相关视频案例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表明,视频案例采用了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通过树立跨文化传播意识、构建川酒文化外宣翻译人才队伍、加强国际合作及健全质量评估体系等途径提升川酒文化外宣英译效果。通过设计案例翻译教学活动、开展川酒文化主题双语短视频制作活动、提升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以期为川酒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云南省某地区中职生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水平,了解云南省某地区中职生的生活方式,分析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开展健康教育管理和制定有针对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5—7月采用整体抽样法抽取云南省某地区1008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职生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该地区只有少部分中职生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46.3% 的学生能坚持一日三餐, 2.9% 的学生能坚持每日吃早餐, 20.9% 的学生能坚持每天运动,11.9%的学生能在23:00之前睡觉,不吸烟的同学仅占 36.9% 。[结论]该地区中职生生活方式还有很大改进空间。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病率,探索建立政府—专业机构—学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多病共防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饮食的五味调和到天人合一的身心兼修,这些古老智慧在岁月长河中传承、沉淀,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实力量。人民健康的思想,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健康为根本的人民健康观,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賡续了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天人和合的价值追求和贵生重命的传统医德,彰显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价值,深入研究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对于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健康观的丰富内涵,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传承红色基因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民间红色收藏作为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通过调研发现,黑龙江省民间红色收藏在红色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呈现良好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不足、保护方式专业性不够、社会共享度不高、学术合作交流不深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利用,从政府、高校、民间红色收藏组织等多维度出发,促进黑龙江省民间红色收藏在发展中守正创新,是推动红色基因延续与传承的应有之义。
摘要: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南边疆开展革命活动的先行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数智时代背景下,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取得一些成效,但也面临着资源整合与协调规划不足、技术应用和文创产品创新性不够、社会资本和专业人才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该文基于新发展理念,从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均衡性发展、可持续开发、利用边界的拓展、普惠性价值的实现五个维度探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以期在理念、技术和人才的助力下推动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序开发与高质量发展。
摘要:校园文化是高校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窗口。校园文化能有效赋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该文从物质层面、内涵层面和组织层面分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共性挑战,意在提出校园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具体策略。只有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阵地化建设、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组织管理,才能通过校园文化提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水平,为高校高质量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助力,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参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理念。《黑神话:悟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对传统神话叙事的解构与重构、视觉符号的现代化转化、民间文化的深度植入及哲学思想的交互化表达,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游戏叙事、视觉美学及玩法机制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既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又富有时代活力的创新表达形式。《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说明,在深挖文化内涵、强化文化认同、打磨作品内容、创新文化模式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创新,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科技驱动也有利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引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图书馆面临资源形态多元化、用户需求个性化的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数字化资源管理与服务优化关乎图书馆服务效能与用户体验提升。该文阐述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数字化资源整合难题、技术应用瓶颈及服务模式滞后等,并针对问题,提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优化的策略和建议:构建统一资源平台、运用智能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等,旨在打破资源壁垒、提升管理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为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可行路径,推动图书馆在数字时代更好地发挥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摘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层价值意蕴。然而,当前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面临着课程体系碎片化倾向严重,缺乏系统的价值导向体系、学生文化认知断层,价值接受与参与度不足、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弱化,缺乏深层情境构建机制等诸多现实困境。基于此,该文从构建系统性课程框架、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学生文化主体建构、营造沉浸式文化生态及完善数字平台体系5个维度出发,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设计与方法指引。通过多元机制协同发力、育人场景深度融合、媒介体系全域拓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构建时代精神与文化根基相统一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切实推动高校文化自觉地内化生成与文化传承的现实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