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题画诗、小说插图等说明了文字艺术和线条艺术是可以共存,甚至是相互融合的。然而,以图文为研究对象的跨媒介研究较少,图像叙事作品尚未得到同文字相等的关注。文章进行插图与文本的互文性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理解文学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为现当代媒介表达提供理论支持。张爱玲作品中图像性的描述语言和对应的插图,是解读张爱玲作品艺术意义的重要素材,也是文本与图像关系研究的重要例证。文本、插图、组画、影视的转化体现了媒介的转变可能增添或损害作品的魅力,是一个限制与扩展的过程。文本的图像性表达、隐喻性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界限。
摘要: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基调常囿于主观感伤的审美活动。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试图阐明浪漫派诗歌从个体情感到公共阐释跃升的审美转化机制。诗人从物象精神化、情感意象化与概念象征化三个层面将私人经验编码为可共享的审美符号;运用诗歌文本的创造性重构与阐释弹性,解构传统指涉关系,在语言共同体中形成动态的意义协商网络;在公共阐释层面,主体间协商机制的生成既维护了创作主体的权威,又使诗歌成为社会情感交流的媒介。因此,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抒怀,更以诗性真理在公共意义生产实践中,为意义共同体的动态塑造提供了美学范式和诗学路径。
摘要:黄皙暎的《去森浦的路》以“家”与“路"的空间书写为脉络,揭示了现代性激荡下个体的精神困境与存在意义。“森浦”象征“家”的理想化原型,承载着传统记忆与身份认同;而破败的“废家”通过主体的能动实践与情感联结,转化为抵抗存在虚无的诗意栖居,与之表层对立的“路"则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织下的主体性存在困境。该文通过将文本细读法与理论阐释相结合,得以探察“家”与“路”之间关系并非纯粹的二元对立,而是黑格尔辩证法视域下正题、反题与合题间的辩证扬弃,这种东方生存智慧与“栖居”的交融互释,在空间重构中实现了传统记忆的现代转化,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危机提供东方美学解答。
摘要:复合动词所呈现的多义现象及其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机制,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多义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原型理论、比喻理论及意象图式为理论框架,分析日语复合动词后项「~る」的多义性结构与语义扩展机制,以揭示其各义项间的内在关联,为复合动词的系统性习得提供思路。首先,从『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口一八ス BCCWJ』中抽取语料进行分析,将「~ける」的语义分类归纳为7个义项。其次,构建以“使役—移动—接触”为基本结构的核心图式,通过不同部位的焦点化揭示了各义项的内在逻辑。
摘要:谚语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部分地区恶劣的环境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的中华各族儿女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能造福后辈,因此生产生活中很多汉维树木谚语流传至今。此外,汉维树木谚语涵盖内容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方面,在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方面极具共同性,研究价值丰富。该文主要聚焦体现树木文化的汉维谚语,希望通过对所搜集的汉维树木谚语的分析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助力汉维谚语的相关研究,为语言教学提供支撑,挖掘植根于各民族语言文化中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价值的文化基因。
摘要:作为数字时代社会认知的建构性实践,缅甸语网络新语的动态演化与其社会语境的认知互动形成深层互构关系。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解构近年来缅甸语网络新语的认知建构机制,重点阐释语言符号在网络空间中的认知模式,发现缅甸网民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投射和模因的跨平台增殖,推动网络新语不断发展,这种语言认知机制或通过语义裂变,或通过语境重置,或通过框架移植,实现了民间话语的创造性解构。不仅揭示了近年来缅甸社会的集体认知图式演进规律,也为数字时代理解“语言一认知-社会”的互构关系提供跨学科阐释的新视角。
摘要:该研究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相关文献中的概念隐喻,以及经喻体直译后,译文的在日接受程度及其原因。通过自制调查问卷,在日本开展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整体上采用喻体直译翻译方法的概念隐喻受众接受效果较好,译文读者付出较小的推理努力便可正确理解该概念隐喻,正确率较高。但部分概念隐喻由于源域词汇意义强势、源域词义特征多样性干扰等,使得被试对其理解正确率较低,即使付出较大推理努力,却未获得交际成功。为了准确传达信息达到最佳关联,在翻译较难映射到目标域的概念隐喻时,可考虑使用更加明示的翻译方法。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浪潮已席卷学术期刊领域。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与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然而,这种变革也给学术期刊编辑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已成为学术期刊编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文深入剖析了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在技术应用、内容管理、传播推广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从提升技术能力、优化内容质量、拓展传播渠道、加强职业发展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旨在为学术期刊编辑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提供参考,推动学术期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医学研究国际化与数字化出版融合背景下,该研究旨在明确医学英文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发展路径。通过分析行业现状及挑战,梳理医学英文编辑作为学术质量守护者、跨文化传播者、数字化技术应用者的三重使命,以及稿件编辑、伦理审查等职责与“医学知识 + 学术英语+数字化工具"的复合型素养要求。针对医学术语迭代、AI内容验证等挑战,提出“理论筑基—实践模拟"培训模式及“初级—资深—管理"三阶职业路径。研究发现,编辑职责已拓展至学术全流程管理,需兼具专业知识、语言与技术能力,现有培训体系亟待升级。未来编辑核心价值将聚焦学术质量把控、科研伦理监管及跨领域逻辑整合,持续成为连接本土与全球医学学术体系的关键纽带。
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彰显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着文化自信的客体,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宝贵物质文化资源。该文分析了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中有着4方面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作用,需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的厚度、效度和广度。
摘要:女书,这一世界上独有的女性文字形式,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社会性别意识。最后一位女书自然传承人的离世标志着原生态女书历史的结束,女书研究进入后时代。后女书时代,女书及女书习俗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殊性如何凸显,以及发展路径如何优化的问题亟须解决。该文通过系统整理和分析女书及女书习俗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承危机及抢救性保护现状,提出了梳理女书资源、融合文化产业、激发活态保护等发展路径,集中女书资源开创文化特色项目,规范女书标准形成配套法规文件,深度融合地区旅游资源打造专属旅游品牌,文化产业激发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构建静态、动态结合的保护传承体系,以实现女书及女书习俗的发展和延续。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集体记忆的具体表征与关键载体,其非遗元素应用于群众广场舞,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非遗元素应用于群众广场舞中,有利于厚植群众广场舞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丰富群众广场舞多元创作思路与素材、提升群众参与广场舞的积极性及文化自信。非遗元素与群众广场舞在文化内核共生、表现形式共融、文化传播共振方面具有充分的契合点,表现为传统精神与时代价值的共鸣、艺术语言与动态舞姿的转译、符号载体与媒介时代的适配。然而,将非遗元素应用于群众广场舞中,仍然面临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冲突、创新需求与执行效能矛盾、传统技艺与青年群体隔阂的难题。因此,该文提出提炼“现代性"非遗内涵,践行“古今共生"非遗理念,构建“非遗+广场舞”跨代共创机制的对策建议,旨在为非遗元素更好地应用于群众广场舞提供有益参鉴。
摘要:展览陈列是将空间建构与叙事搭建作为研究主体的设计门类,是通过空间叙事实现信息转译的创造性活动。空间架构构成展览内容的认知框架,陈列要素则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两者的辩证关系犹如陈列艺术的骨肉与血脉,共同构建起具有叙事张力的场域表达。该文以“只此中国色·青"特展为例,浅谈展览主题的确立,聚焦该展览陈列设计的空间建构与展览语言之间的深层关系,梳理传统园林空间营造法式在展览空间的运用,打造符合传统审美经验的叙事逻辑,以人为本,探讨博物馆展陈效果与观众感受之间的联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导向下,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连接文化传承与经济增长的关键纽带,正面临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的历史机遇。该研究立足文化经济学理论框架,融合价值链分析、与体验经济理论,构建“三层次文化开发—四维场景触发—双循环协同赋能”的创新模型,系统解构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的内在机制。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一级博物馆的混合研究,揭示“Z世代”消费行为中的“社交—文化”双轮驱动模型,为破解文化折扣难题提供新依据。针对产业链协同不足、中小博物馆边缘化等现实困境,通过供给侧创新模型、需求侧触发机制、产业链协同方案、双循环衔接策略这四部分来完成创新路径设计。为推动文化贸易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蓝本。
摘要: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我国幅员辽阔,数字文化产业分布十分不均衡,故研究其集聚现象,了解各地区和城市的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潜力,对于引导、完善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借鉴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中的研究方法,以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园区的POI数据为样本,利用ArcGIS的核密度分析方法,做出全国数字创意产业园区核密度图,对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做出研究。接着从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集聚经济、科技水平和宽容五大影响因素出发,对现存空间分布格局做出解释,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摘要:为增强高校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重要性,同时促进文化事业发展,该文通过研究阅读推广品牌的基本概念、构建方法和实施措施,探索建立有吸引力的阅读推广品牌模式。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相关案例的系统分析及网络相关数据调研发现,打造阅读品牌的关键是让图书馆资源和读者需求有效结合,这需要明确品牌定位、分析读者兴趣并建立情感联系。具体方法包括:结合图书馆自身特点确定品牌主题,针对读者喜好设计读书活动,通过交流互动提升读者参与感。该文还强调品牌建设应把品牌定位、宣传推广和长期维护结合起来,如利用特色藏书打造品牌亮点、通过线上平台扩大活动影响力、定期改进服务维持读者兴趣等。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改进阅读活动、提升服务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参考,为文化相关组织探索品牌建设提供新方向。
摘要:当前,辽宁省正积极打造“国际辽”工程,沈阳市正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助于提升辽宁省的国际化建设水平。该研究立足于辽宁省在中医药文化传播领域的禀赋优势和发展基础,结合当前辽宁省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国际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渠道不足、涉外服务能力不强和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4方面的问题,提出健全多元主体协同传播路径、构建国内国外传播协同机制、搭建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4点优化策略,以期为推动辽宁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贡献中医药力量。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记录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载体。湖南省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产生了丰富珍贵的湖湘非遗档案。数字人文的发展,为非遗档案的开发提供了全新的融合理念和数字技术支撑等,该文结合数字人文技术,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探讨其跨主体资源整合与挖掘、档案数字内容创新、文旅融合发展等现状,提出构建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强化技术融合赋能非遗开发、增强公众参与创新服务模式等策略,以期为非遗档案的数字化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摘要:高梁在西辽河流域有千年的种植历史,是西辽河流域种植的高产作物,其具有极高的产业应用价值、红色文化价值及文旅开发价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高粱作为重要的后勤保障物资,为战士们提供了基础的粮食供给,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辽河流域高粱的种植历史、红色文化历史有助于推动本地区发展特色的文化、旅游、手工艺等产业。该文通过探究西辽河流域高梁种植历史及高梁相关红色文化,为推动西辽河流域打造特色农作物品牌、加速文化内涵转化、建立西辽河流域特色红色文化传播体系、打造“西辽河红高梁”文化、助力西辽河流域高梁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西辽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乡村小剧场作为乡村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和文化载体,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和提升村风村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乡村剧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旅发展的纽带,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面临功能转型与空间创新的需求。该文以河南省淮阳紫荆台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乡村剧场功能类型,结合场地特征与在地文化,设计三处特色剧场,探索乡村小剧场景观设计的实践路径。滨水剧场通过抬升观演平台与亲水界面设计,实现文化展示与生态体验的融合;无障碍适老化剧场采用分层高差处理与全龄友好通行系统,强化场所包容性;休闲剧场以可拆卸竹构装置为核心,适配农闲周期需求,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摘要:该文以“福”文化推广为研究对象,立足新时代文化传承创新需求,旨在突破传播边界、强化文化认同。该文从教育融合、区域联动、职教扶贫、数字赋能及志愿服务五大维度切入,系统探索以研学为载体的“福”文化传播路径,重点剖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志愿服务在文化推广中的创新应用。通过构建“福”文化理论体系、革新教学模式、推动文旅产教融合等实践探索,证实多维度研学模式显著拓展了“福”文化传播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形成兼具普适性与创新性的文化传播范式。研究成果既完善了“福”文化传承的理论架构,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方案。
摘要:劳动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浸润性、持久性的特质为劳动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提供了丰富且生动的实践场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该文以劳动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关联为逻辑起点,系统分析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多维价值,并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及网络五大文化维度提出培育路径,旨在构建完善的劳动精神培育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摘要:近年来,中医药文化及冷门绝学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二者皆隶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且在学科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高度契合,将冷门绝学融入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可行性。具体策略包括课程设置与内容整合、平台建设与方法创新、协同合作与人才培养三个方法。冷门绝学融入高校中医药文化教学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包括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当前,冷门绝学融入中医药文化教育仍面临挑战,如冷门绝学知识的系统化和标准化难度大、教学资源获取困难、学生接受度和学习难度等。针对上述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鼓励更多的高校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中医药文化凝聚着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深刻认识,是中医护理思维和方法形成的重要基础。该文通过梳理当前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对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融合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实践进行研究,总结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现实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融合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融合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医护理区别于西方护理的重要体现,传统中医药文化深蕴育人智慧与创新潜能,其与现代护理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实为守正创新的必要之举,也是新时代中国护理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在培养中医护理人才过程中加强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医护理服务体系。
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思辨能力已成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探求国际课程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路径,该研究以中美两所大学合作开设的国际课程“全球视阈下的中西文化”为例,采取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该课程跨文化思辨教学的经验。研究发现,该课程通过苏格拉底式讨论、中外师生跨国界“虚拟流动"环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文化符号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基于此,该研究提出国际课程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路径,即优化教学目标与流程、提升本土教师跨文化素养、搭建线上文化符号数据库及开展线下跨文化活动等。
摘要: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与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深入推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该文基于CIS理论内涵,构建高校廉洁文化CIS 系统,从廉洁文化理念识别、廉洁文化行为识别、廉洁文化视觉识别三方面对浙江某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作出分析,证明CIS理论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上具有较高适用性。据此提出,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路径可从“廉洁精神文化铸魂、廉洁制度文化固本、廉洁物质文化润心"三位一体系统推进,打造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实现廉洁文化铸魂育人目的,赋能高校综合竞争力提升。
摘要: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双重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文化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传播,已然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该文通过分析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在高等院校英语课堂上的融合机制,结合鄂尔多斯市多所高校实践案例,探讨了如何加快数字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焕发时代活力。具体而言,鄂尔多斯市高校英语课堂存在如下两个核心问题维度:从高校课堂视角来看,主要表现为教师未充分应用传统文化和学生参与度不足;就数字技术应用问题而言,主要表现为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不足。针对此,该文提出亟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促使学生参与实时反馈,控制数字文化建设成本,打造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推进策略,期望为加快数字文化建设、促进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焕发时代活力提供有益参鉴。
摘要: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具有理想信念引导与成长需求、爱国情怀传承与责任担当、创新精神赋能与时代使命的内在契合性。近年来,广东省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创新数字化传播方式和社会协同机制等举措,在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教育内容碎片化、资源开发不均衡、教育方式单一化和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该文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契合性,探讨广东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对应策略,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该文旨在探究湄公河国家来滇留学生满意度及提升策略。基于实证研究的范式,以云南省8所省属重点高校的湄公河国家留学为调查对象,并通过描述性分析、秩和检验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调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留学生满意度水平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总体倾向于满意;不同维度及不同群体留学生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校园文化、学习体验、个人发展对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学习体验和总体满意度对认可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基于调查结果,应注意补齐留学生教育服务短板,重视来滇留学教育服务的育人性,完善管理体系、加强文化认同,优化奖学金政策,以进一步提升留学生满意度水平,推动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越南的新诗在西方文学思潮与本土文化革新的碰撞中蓬勃发展,呈现出与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一时期,两国诗歌都深度吸收了多元文化养分,形成独特的现代诗歌风格。该文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分析中越新诗如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思想及本土特色文化,揭示两国诗歌在这一阶段的互动与创新。具体来看,中国新诗既继承古典诗歌意境,又借鉴西方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越南新诗则伴随拉丁化越南语的推广,通过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表达民族解放诉求。两国诗歌均体现出对儒家传统的反思。此外,西方宗教文化与工业文明书写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与此同时,乡村书写成为两国诗人共同关注的焦点:越南诗歌通过地域景观强化民族审美,中国诗歌则在田园牧歌与社会批判中探索乡土价值。
摘要:家书作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信息交流媒介,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家书中所呈现的家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信仰的优秀中华儿女。从一封封家书中可以感受到仁人志士对“家”“国”及“人民"的情感认同,体现出中华儿女以家人、家族、家乡作为情感寄托,映照出爱国、救国、兴国的情怀,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书文化明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诠释了胸怀天下的有识之士以家庭为起点、以国家为根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家国情怀。该文对家书文化的内涵提出新的思考,为后世立志报国之人提供精神上的指引。
摘要:针对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理念错位、活动悬浮、素养断层等现实困境,该研究通过“职业文化基因解码—文化育人场景再造—系统化培育”的闭环设计,将企业生态位理论引入教育场域,旨在破解职校生文化自卑与技能焦虑的双重困境,推动班级文化与行业生态的深度耦合。该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行动研究法,结合教育生态学理论设计文化育人场景。研究表明,基于职业文化共生体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专业特色强化与职业人格培育的双重目标,为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摘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规律特征能够反映文化遗产保护的累积结果及重要问题。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对广东省海洋非遗资料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海洋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广东省的海洋非遗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其主要的海洋非遗类型是传统技艺和民俗类型;广东省海洋非遗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三点集聚的空间格局,其分布主要受政策力的驱动。研究建议:广东省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完善对海洋非遗的探测和监督体系,加强对广东省海洋非遗价值的挖掘和行政效率的提升,加强各市交流合作,形成核心辐射带动海洋非遗的发展。
摘要:加强新疆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通过深刻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新疆文化软实力、坚定新疆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推动新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赛续新疆红色血脉的价值意蕴,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坚持以文化润疆工程为统领,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促进新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化赋能新疆文化建设,提高新疆人才队伍待遇。该文通过深入挖掘新时代新疆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期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在千年中国文脉中,文人与园林的因缘及情感对应关系,向来为人们关注。青年作曲家姚晨的交响曲《造园》呈现了中国传统古意园林印象,完成传统园林的再造和重建,以寻觅现代人的“归家之路”。作品以规模宏大、中西并重的音乐语言打破了中国园林山清水秀、清幽怡人的经典印象,给人以气吞山河、气象万千、荡气回肠的听觉张力。该文从文化追问、音乐呈现、艺术突破三个维度探究《造园》背后的文人美学意境,从艺术和文化的相融相通层面阐释《造园》追求并无限接近的“不止园林”和“不止音乐"美学境界,探讨以园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活态形制及音乐化、现代化、国际化呈现方案。
摘要:[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变化,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推动互联网赋能教育提供借鉴。[内容]总结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在思想行为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和消极变化,并提出符合实际的应对策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不同年级、专业的本科生中选取450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价值观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与结论]自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变化有:学习有力量、交流有桥梁、思想有担当;消极变化有:思维“茧房”化、交际“社恐”化、行为“躺平”化;应对策略有:借助自媒体技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结合自媒体语境探索“O20"活动模式、利用自媒体资源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
摘要:不同高校分布着大量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具有多重功能,在打造书香校园、传承校园文化、促进全民阅读工作中都能够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通过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可以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及时满足其阅读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需求不断提升和变化,也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背景下,高校应积极借助用户画像技术,对自身的阅读推广模式予以发展和创新。该文对高校读者用户画像构建的相关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分析用户画像用于高校阅读推广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基于用户画像,提出高校阅读推广模式创新途径,包括结合读者阅读需求实施针对性引导以及依托图书馆检索平台开展阅读推广等。
摘要:[目的]基于文献分析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08—2024年该领域的核心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发文量、关键词等进行计量学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脉络。[结果]经筛选得到有效文献317篇,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文化”为主的共现词及20个突现关键词。[结论]研究态势良好,热度持续攀升,但存在文化运用广度深度不足、实践路径创新欠缺等问题。需通过深化多维度融合、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合理利用数字技术等方式,为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与支撑。
摘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科技期刊和学术共同体作用重大。该文针对如何通过科技期刊打造学术共同体的问题,从科技期刊编辑和学科专家双重视角,论述以科技期刊为核心构建学术共同体的可行性、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中 95.73% 的编辑和98.67%的学科专家认为以科技期刊为核心构建学术共同体是可行的,还有60.97%的科技期刊认为其构建了学术共同体。打造科技期刊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主办单位学科水平、项目资助)和期刊内部经营状况(办刊模式、报道范围、开展学术活动、期刊影响力、期刊发文量、编辑团队、学科专家队伍)等。并以《镁合金学报(英文)》为例,剖析科技期刊构建学术共同体的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构建学术共同体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