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温度和葡萄糖双重响应性共聚物为原料,通过滴涂、加热退火、真空干燥等方式制备共聚物水凝胶支架。分别考察共聚物水凝胶支架的化学成分、表面形貌和稳定性能。结果表明:该水凝胶支架能够维持共聚物的双重响应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利用水凝胶支架的温敏特性实现胰岛素的有效负载,同时根据支架的糖敏特性模拟人体血液微环境的胰岛素控制释放。共聚物水凝胶支架可以根据葡萄糖质量浓度变化进行自我调节,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摘要:采用单因素、正交试验分析固化单一、多种重金属对重金属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浸出毒性的影响,结合XRD、SEM等对重金属固化体进行表征,探讨单一重金属固化、多种重金属固化过程中的协同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固化 Pb2+ ,同时固化 Pb2+ ! Cu2+ ! Cd2+ 的重金属固化体中 Pb2+ 的浸出质量浓度升高。通过XRD、SEM等分析,说明重金属离子复掺的情况下, Pb2+ 、 Cu2+ Cd2+ 对地质聚合物结构中 Na+ 、K结合位点的竞争导致同时固化3种重金属时 Pb2+ 的浸出质量浓度增加。
摘要:活性污泥由于其絮凝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而难以脱水。研究了过氧乙酸(PAA)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用毛细吸水时间(CST)和污泥比阻(SRF)来评价污泥的脱水性能。通过测定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三维荧光(3D-EEM)、扫描电镜来考察PAA处理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A用量为 0.25g?g-1MLSS 的条件下,获得了最佳的脱水性能,其中SRF和CST分别降低了 48.47% 和 44.83% 。此外,考察了PAA处理前后污泥EPS组成的变化以及絮体的形态特征。
摘要: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的手段,将硅烷接枝到PBAT上,并将其应用于PLA/PBAT共混物之中,研究了接枝物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及耐热性的影响。对接枝物的FT-IR和 1H NMR分析结果表明,硅烷成功地接枝到了PBAT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加入 2% 的接枝物后,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及冲击强度均提高,维卡软化温度也得到明显提高,硅烷接枝PBAT在PLA/PBAT共混物中起到了提高界面相互作用的效果。
摘要:以铁基纳米悬浮剂作吸附剂,可高效、迅速、选择性地去除氢氧化锂结晶母液中的Cr元素。将 40mL 铁基纳米悬浮剂与 500mL 氢氧化锂结晶母液(Li质量浓度为 10~17g?L-1 )混合搅拌1h,能够有效去除氢氧化锂结晶母液中的Cr元素。另外,滤液在静置 24h 后会生成红褐色的絮状物,再次过滤并检测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Fe。
摘要:污泥生物炭是污泥经热解后的固体颗粒,能够有效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和降低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双重作用。为提高重金属的吸附去除效果,对污泥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机理的探究及对吸附环境条件的优化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通过文献调研和分析,概述了污泥生物炭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和机理,探讨了影响污泥生物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对研究污泥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所涉及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现存问题和研究趋势进行总结。
摘要:絮体是混凝工艺生成的主要产物,其在老化过程中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水处理效率。文章细探究了pH和有机物种类对絮体老化过程中有机物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条件有利于促进絮体老化结晶,从而更早出现有机物释放现象。而在老化后期由于铝盐形态的转变使得蛋白质类物质得到进一步吸附。碱性条件下絮体释放有机物的程度随老化时间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 Al(OH)3 不定型沉淀不断发生脱羟基反应转化为 ΔAl(OH)3 晶体,造成絮体活性降低,有机物被释放。与牛血清蛋白(BSA)相比,腐殖酸(HA)更容易在老化过程中释放。这主要是因为HA具有多个活性位点能够与铝盐相结合,进而减弱絮体的联结强度。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絮体的结构变得更加松散,部分 Al(OH)3 纳米颗粒释放到水溶液中,造成絮体尺寸的减小。实验结果揭示了pH和有机物种类对絮体老化过程中有机物释放的影响机制,明确了絮体形貌和活性的变化,为混凝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要:利用蔗糖和旧报纸作为碳源,添加微胶囊作为造孔剂以压滤法制备纤维基多孔碳复合材料。通过导热系数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多孔碳复合材料结构及性能。多孔碳复合材料的密度随蔗糖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100~250g?L-1 的样品密度为0.172\~0.33g?cm-3 。随微胶囊含量的增大而减小, 20~60mL?L-1 的样品密度为 0.172~0.112g?cm-3 。SEM分析表明:碳复合材料中报纸的纤维状形貌和造孔剂的孔结构得以保留,孔直径约为 50μm 尺寸,表现为介孔结构。多孔碳复合材料导热系数为 0.0425~0.2092W?m-1?K-1 ,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在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物质的情况下,以蔗糖和旧报纸作为碳源,使用压滤法制备的多孔碳复合材料可作为隔热的候选材料。
摘要:以贵州产冬荪为试样,开展冬荪中多糖的提取研究,建立冬荪多糖的提取工艺。正交实验法优化冬荪多糖的提取参数,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优化提取工艺,建立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冬荪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0,提取时间 1.5h ,提取温度 50qC 。该提取工艺高效、便捷、重复性好、提取率高,具有推广普及价值。
摘要:采用化学发泡法制备一种硅藻土基多孔轻质保温材料,研究 H2O2 量和稳泡剂量对多孔轻质材料的密度、导热系数、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通过ImageJ图像分析软件对孔尺寸及其分布进行量化分析,得到试件的孔隙率、Feret径、孔面积和孔周长以及圆度等孔结构参数。结果表明: H2O2 量通过改变孔隙率和孔径分布进而影响其保温性能与力学性能,稳泡剂能够稳定气泡,提高导热性能。其中, H2O2 量为 6m% 、稳泡剂量为 2.5wt% 时其具有优良的孔结构以及综合性能,最终导热系数达到0.0603W?(m?k)-1 。研究所制备的多孔保温材料与传统保温材料相比,导热系数更低,是一种预期可实现工业化的新型保温材料。
摘要:采用固相法合成了 Li1.5V3O8 、 LiVO3 、 Li3VO4 这3种锂钒氧化物材料,并用3D打印技术将合成的材料制成薄膜。结果表明: Li1.5V3O8 、 LiVO3 1 Li3VO4 薄膜装配的单体热电池在 100mA?cm-2 电流密度放电,截止电压 1.0V 时的比容量分别为324、218、98mmAh g-1 。 Li1.5V3O8 比容量最高,同时单体电池的平均内阻最小,配浆料所需溶剂也最少。锂钒氧化物所制备的热电池薄膜正极具有电位高,比容量大的特点,同时机械强度较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实验研究了酸改性高岭土对废水中 Pb2+ 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影响其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天然高岭土进行活化和酸改性处理,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法系统考察了实验条件参数对 Pb2+ 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改性后的高岭土对 Pb2+ 具有显著的吸附能力,在活化温度为350°C ! Pb2+ 初始浓度为 50mg?L-1 、吸附时间为 70min 、吸附温度为 75°C 、溶液 pH 为5的条件下,吸附率达到 98.99% 。吸附机理研究表明,该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并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酸改性提高了高岭土的表面积与活性位点,使其能更有效地吸附 Pb2+ ,增强了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为改性高岭土在废水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微射流产生于空泡溃灭前期,随着空泡的收缩,其上部会蓄积能量,变得扁平,这时候微射流出现,随着压力的继续变化,受压面继续凹陷直至微射流击穿空泡而溃灭。实验主要对微射流的产生以及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在空泡溃灭不同时期的大小进行模拟研究。研究表明:空泡距离壁面越远,产生微射流的时间越短,最大微射流速度和压强也随之越大;空泡的大小的变化对微射流影响也很大,空泡半径越小,微射流产生的时间以及最大速度会变慢且变小;当环境压力逐渐增大时,最大微射流速度以及溃灭压力均会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 γ=2.0 的情况下,溃灭压力的增量近乎达到了1倍之多,这种变化是极为显著的。
摘要:催化裂化装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再生烟气中存在的 SO2 、 NOx 和颗粒物等。中国石化济南炼化公司2017年进行烟气脱硫脱硝改造,烟气洗涤吸收单元采用美国杜邦贝尔格公司(BELCO)提供的EDV湿法洗涤烟气脱硫的工艺技术以及中国石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循环湍冲文丘里除尘脱硫技术;脱硫废水处理单元采用中国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提供的相关工艺技术,脱硝部分采用中国石化宁波工程公司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SCR技术。经过改造以及优化操作后,催化烟气中 NOx 含量为 61.19mgm-3 、 SO2 含量 3.97mg?m-3 、粉尘含量 6.06mg?m-3 ,均较改造前有大幅下降,各项烟气环保指标达标率为 100% ,含盐废水可稳定达到排放标准,可以适应新的、更加严格的国家、行业和地方环保法规。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威胁。传统的污水处理和空气净化技术往往无法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因此,科研人员开始寻求更加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背景下,光催化技术应运而生。它利用光能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从而有效地净化环境。而无机纳米材料作为光催化领域的重要材料,其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探讨了无机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性能优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普及,对高能效、轻量化和高安全性能的电池需求日益增长。锂离子电池因其出色的性能,已成为当今市场的首选。其中,聚合物电解质膜作为关键组件,对于离子传输、电池安全及电化学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但是,现有的聚合物电解质膜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离子电导率低、对锂金属的稳定性不足。因此,对聚合物电解质膜进行深人研究并寻求改进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制备了一种低黏固结可解凝胶(LSG),对其耐温及抗盐性能进行评价,并测试了高温高盐环境下低黏固结可解凝胶在模拟地层中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350℃条件下,LSG的成胶强度为 120kPa ;在35000mg?L-1 矿化度下,LSG的成胶强度为102kPa,在350℃下突破压力可达 4.35MPa ,老化后突破压力保留率为 92.5% ,封堵率均大于 98% ,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
摘要:以废旧三元锂电正极材料和废负极石墨为原料,采用还原焙烧-水浸-沉淀工艺路线实现选择性回收锂。研究了还原焙烧条件、水浸条件对锂浸出的影响,并通过碳酸钠沉淀回收锂。结果表明:在石墨用量 15% 、焙烧温度 600‰ 、焙烧时间 80min 、液固比 10mL?g-1 、水浸时间 80min 、搅拌转速 150rmin-1 时,锂浸出率为 98.39% ,镍、钴、锰金属浸出率低于 0.1% ;在锂浓度 30g?L-1 、碳酸钠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4倍、沉锂温度90℃时,锂沉淀率为 88.91% 。该工艺充分利用废负极石墨材料,是一种高效清洁选择性回收锂的方法。
摘要:研究所选用的原料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钛酸四丁酯(TBOT)、石墨烯(G)、乙醇溶液和坏革,拟采用水热法制备石墨烯-二氧化钛基复合涂饰材料,研究了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石墨烯-二氧化钛的电导率变化规律。采用扫描电镜、XRD 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显微镜(FT-IR)以及电化学阻抗谱等手段对其导电性能、结构及微形态进行研究。根据单因素结果分析得出:在 160‰ 水热条件下,T/G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最好,在改性涂饰剂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Taber耐磨实验测试了改性前后样品的耐磨性和黏附力,发现改性后T/G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黏附力,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摘要: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和4,4'-二羟基二苯砜(BPS)为单体,在Nafion 树脂溶液中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ZS/Nafion复合质子交换膜。将PZS微球成功引入到Nafion膜的孔道结构中,并对不同PZS含量的PZS/Nafion复合膜进行性能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所有PZS/Nafion复合膜的综合性能均优于纯Nafion膜,其中PZS含量为 1.5% 的复合膜表现最佳。该膜的钒离子渗透系数为 3.13×10-8cm2?min-1 ,拉伸强度可达 19.95MPa 。此外,PZS( 1.5% )/Nafion复合膜组装的单电池在充放电性能方面也表现出良好性能。
摘要:砷广泛存在于铅锌冶炼的各个环节,砷是一种有用资源,金属砷、砷的氧化物和砷酸盐被广泛用于冶金、农业和医疗等各个领域。砷的化合物都具有很强的毒性,各类砷酸盐排放到环境中对环境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对于铅锌冶炼过程中产出渣中碑的提取和处理有火法、湿法和固化方法。综述了铅锌冶炼过程中砷化物的各种处理方法,工业所产生的碑化物只有满足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才能够排放。
摘要:甲基环己烷具有合适的储氢含量(质量分数 6.22% )以及优异的物化性质,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氢能载体。甲基环己烷-甲苯-氢气体系可实现原料与能源的高效回收利用,并具备良好的运输性能。然而,目前工业上脱氢催化技术还不够成熟,且针对甲基环己烷的脱氢催化剂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因此,开发一种在低温、合适压力条件下具有优异催化活性、产品选择性以及脱氢稳定性的催化剂,是实现甲基环己烷-甲苯-氢气体系工业化应用的关键。以液态有机氢化物脱氢为背景,对甲基环己烷脱氢体系的特点与优势进行了介绍,并按照活性组分的类别进行划分。重点阐述了甲基环己烷脱氢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脱氢催化剂发展提出展望。
摘要:吲哚啉是一种由苯环和五元含氮环稠合而成的双环化合物,其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染料、生物碱等领域。吲哚的区域选择性还原为相应的氢衍生物提供了一种获取含氮杂环骨架的有效方法。综述了吲哚啉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着重介绍了以催化氢化和氢转移制备吲哚啉的方法
摘要:总结了浸渍、晶间转化、配体保护原位水热合成等制备分子筛限域超小金属簇的方法。从热催化和光催化两方向总结了金属 @ 分子筛在二氧化碳还原、甲醇制氢等清洁能源领域以及 NOx 分解、污染物降解等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金属@分子筛在助力碳中和的目标方面进行了展望。
摘要:环境中的硝酸盐污染逐渐加剧,通过电化学手段将硝酸盐转化为氨,变废为宝,一举两得,符合“双碳”政策。综述了铁基单原子催化剂、双金属催化剂、仿酶催化剂在硝酸盐还原中的应用,探讨了目前铁基催化剂在硝酸盐还原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铁基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展望。
摘要:色谱法因其具有分离高效、快速、准确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分析测试领域。在色谱分析中,具有高选择性的固定相是复杂样品高效分离的关键。综述了近年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固定相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大环化合物、离子液体、多孔材料以及复合材料。
摘要:壳聚糖基凝胶具有高吸附性能、易于回收再利用、环保便宜等优点,常被用于染料废水处理。介绍了4类壳聚糖基水凝胶、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和特点,阐述了孔隙度、粒径和 pH 对凝胶吸附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吸附机理,并对未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摘要:使用过渡金属催化的作为亲核试剂的炔酰胺化合物与叠氮化合物的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是简单高效的方法之一。金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烯烃的氢化、醛的还原、醇的氧化等,如金催化炔烃的合成可以用于构建复杂的分子骨架,通过金催化剂的活化作用,可以将炔烃转化为多种官能团化的化合物,进而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化合物,可以促进反应的进行来提高反应的产率,也可以促进分子内的级联反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相信未来金催化化学将会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丙烷直接脱氢(PDH)工艺虽已工业化很多年,但催化剂失活仍是需要继续解决的一大问题。如何提高丙烷脱氢催化剂的稳定性和脱氢活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介绍了丙烷脱氢反应机理和催化剂失活行为,重点综述了丙烷脱氢Pt基催化剂活性相构建的研究进展。
摘要:从水处理领域发展前景出发,充分利用生物炭的吸附性能和 TiO2 的光催化原理,通过复合的方式来结合二者的优点。介绍了 TiO2/ 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表征特性,阐述了 TiO2/ 生物炭复合材料的改性机制,讨论 TiO2/ 生物炭复合材料的协同降解作用,分析了 TiO2/ 生物炭复合材料的优缺点,展望了其在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前景。
摘要:大环分子凭借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和有趣的主客体化学性质在色谱分析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许多富有代表性的大环化合物已经被用作色谱分离材料,并表现出优异的色谱分离性能。对冠醚、环糊精、环芳烃、葫芦脲以及柱芳烃等经典大环化合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GC)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摘要:VOCs已成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源 VOCs防治已经刻不容缓。生物法处理VOCs具有高净化效率、低运行费用、绿色环保、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实验分析了生物法的3种净化工艺——生物过滤、生物滴滤、生物洗涤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对3种反应器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最后论述了生物技术用于VOCs处理当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摘要:碳酸二甲酯(DMC)作为一种重要的环保型化学中间体,广泛应用于燃料添加剂、溶剂及医药等领域。传统的生产方法(如光气路线和酯交换法)存在高毒性原料和高成本等问题。甲醇气相氧化炭基化法因其环境友好、低成本及高效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新一代工业路线,实现甲醇气相氧化基化法合成DMC工业化的关键在于开发高效且稳定的催化剂。文章详细介绍了合成甲醇气相氧化羰基化DMC的相关催化剂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腐植酸作为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沉积物等自然环境中。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腐植酸分子因其特殊的结构与理化性质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综述了近些年来腐植酸在土壤污染修复、水体污染治理、废气处理、固碳减排等方面的应用及其作用机理,以期有助于腐植酸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创新研发。
摘要:文章综述了通过生物强化除磷系统(EBPR)提高污水处理中生物除磷的去除效率,以及进水组分、pH、金属离子、污泥龄(SRT)等对 EBPR 系统的影响,并综合现有的研究基础和发展趋势,对EBPR(生物强化除磷)系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这一分析,确定了聚磷菌(PAOs)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代谢情况,并得出了较为适合EBPR系统的控制参数。这些成果为优化EBPR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推动了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生物除磷提供了一定指导。
摘要:负载型铂基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化工产品的催化反应中,而且在含硝基废水的处理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其按载体可分为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以及碳基材料等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文章介绍了负载型铂基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对硝基苯酚(4-NP)加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以及对4-NP的催化加氢机理进行了部分探讨,最后对负载型铂基催化剂的制备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摘要: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医药化工园区坚持以“绿色、低碳、高端”为园区发展总基调,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积极与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对接,推动园区产业的现代化。依托园区现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全市之力发展医药化工产业,通过完善医药产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条,打造以化学原料药为主导,以医药中间体为支撑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园区。
摘要:页岩炼油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是重要的环境问题,其核心工艺包括油母页岩的低温干馏及油气回收,涉及原油生产、输送、储存、装卸,废水处理及瓦斯利用等多个环节。为有效治理VOCs,需关注设备动静密封点的泄漏、污水储罐的呼吸排放、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废气以及油罐区的排放等关键点。文章浅析了油母页岩低温干馏工艺VOCs的产生与治理方案。
摘要:含油废水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最大污染废水之一,利用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油废水。分析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超疏水/超亲油膜以及智能膜的制备及处理效果。根据油的形态和密度将膜分类为具有特殊润湿性的除油或除水,然后特别讨论了不同材料对其润湿性的改性。之后对未来防污膜制造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全厂性管廊是衔接石油化工各装置的重要纽带,管廊设计不仅需要满足各装置的工艺需求,还要考虑安全操作检修等。研究将石油化工企业全厂性管廊设计过程的每一阶段进行梳理,总结出需要注意的事项。
摘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EDTA 络合滴定法联合测定废旧 NCM111三元正极材料的镍钴锰含量,以便于对镍钴锰离子的二次利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有价金属离子的测定方法。首先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镍、钴、锰的总量,再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钴的含量,最后用差减法得出锰含量。消除了用分光光度法时 Mn2+ 对 Ni2+ 和 Co2+ 测定的干扰,同时进行了实验准确度和精密度测定,EDTA络合滴定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0.3% ,紫外分光光度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0.9% 。该方法准确快速,可以满足实际工作中对镍钴锰离子含量检测需要
摘要:为了更加准确地测定水体中的总氮质量浓度,通过正交法优化总氮实验参数,特别是对消解液存放天数、消解温度、消解时间和消解后冷却时间等因素做了重点考察,得出了最佳因素水平组合。该方案测定总氮的检出限为 0.037mg.L-1 ,精密度为 5.59% ,平均加标回收率为 95.3% ,可满足不同质量浓度水样中总氮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