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远处昔日工业地标,近处“高原精灵”戏水尽享浮生之乐……没错!您没看错!这石景山区首钢园的新客人正是来自高原湖泊的重点保护动物赤麻鸭,初夏,它们的家族迎来壮大,因为巧妙地利用人工洞穴完成繁殖,今年更成功孵化出 10 只雏鸟。 标题 标题 回想起赤麻鸭与首钢园的 “缘分” 始于去年,当时一对赤麻鸭首次在首钢园秀池尝试繁殖。今年,这一“鸭家族”进一步 “扩编”:两对赤麻鸭分别选定秀池和群明
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宫殿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业绩。驱逐溥仪出宫,使皇权最重要的象征紫禁城内廷向普通民众开放,对于强化民主共和观念、彻底粉碎当时国内复辟帝制思潮有着标志性意义。成立故宫博物院,使象征皇权统治继
截至2025年,紫禁城建成已有六百余载,得名“故宫博物院”恰逢百年。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意味着紫禁城成为“过去的皇宫”,不再是权力的象征,由此成为智慧、匠心的规模化遗存。 回首百年,故宫博物院风雨飘摇中艰难成立,到战火纷飞时文物南迁的惊心动魄,再到和平年代里一件件国宝的回归与修复……一代代故宫人,用双手和匠心守护着民族的记忆。他们拂去尘埃,拼接碎片,让冰冷的文物重新“
导言: 2025年10月10日,为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20余位帝王执政和生活的皇宫紫禁城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型综合性古代艺术博物馆,现占地面积约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含建筑120余座、房屋近万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皇家宫殿建筑群,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地。 最初的紫禁城,是如何建成的?是
编者按 紫禁城的命名与设计,既是对天命的宣示,也是对秩序的追求。 古人观天象而定人事,将星空秩序投射于人间建筑,使紫禁城不仅是帝王居所,更成为“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物质象征。精妙的宇宙模拟,不仅体现在建筑布局上,更渗透于政治、礼仪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土木之功,更是哲学与信仰的凝结。 “紫禁城”名字的来源与北极星有着密切关系。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称为“皇城”,
编者按 紫禁城到故宫的转变,是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的重要标志。 1924年11月5日,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宫禁的那一刻,不仅宣告了清王朝的彻底终结,更开启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这场看似简单的“搬家”事件,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从皇家禁苑到人民博物馆,故宫的身份转变见证了中国从封建走向现代的历程。 当紫禁城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出宫后,紫禁城开始被称为“故宫”,亦即“曾经的皇宫”。
编者按 从皇家禁苑到公共文化殿堂,故宫博物院的诞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 1925年10月10日,这座昔日皇家宫殿厚重的宫门首次向普罗大众敞开,不仅标志着“国宝公有”理念的实践,更开启了中国现代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 关于溥仪出宫后对故宫的利用方式,摄政内阁在溥仪出宫后的当天下午就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清室资产,并适时将宫禁对外开放,这为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奠定
编者按 称谓看似相近,却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内涵与文化意义。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帝王执政与生活的皇家禁地;而“故宫”一词,则始于1924年溥仪出宫后,标志着这座宫殿从皇权象征转变为历史遗迹;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紫禁城从此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宝库,肩负起文物保护、研究与传承的使命。 从“紫禁城”到“故宫”,再到“故宫博物院”,名称的变迁不仅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更折射出从封建
编者按 故宫博物院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关键阶段——1925年—1933年,在政权更迭中奠定博物院基础架构;1933年—1949年,国难当头时的文物南迁;1949年—1976年:新中国初建后的整顿振兴,在变革中重塑博物院职能;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后的全面复兴,“故宫学”的提出与“世纪大修”的实现,让古老紫禁城焕发新生。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历经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
编者按 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战略构想,不仅为这座600年的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更勾勒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图景。 2019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提出了“四个故宫”的建设体系 现任院长王旭东在《使命与担当——故宫博物院95年的回顾与展望》(《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年第10期)中认为:通过“平安故宫”“学术故宫
故宫, 修复“滴答”之路 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专责对院内所收藏的各项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工作。其中,以古代钟表为代表的机械类文物修复,则交由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机械文物修复组完成,我有幸自2017年起,服务工作于此。 明清两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愈趋频繁。西方传教士们想到了利用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进献给中国皇帝的方法,以期获得嘉许和赞赏,并获得一些传教的权利。在这些贡品之中,西洋自鸣钟可称翘
古书画修复,是个磨工夫的手艺。 徐建华屋外那条狭长安静、红墙高起的甬道,他走了整整四十二年。 这辈子,他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在故宫修复书画文物,无论是价值连城的《游春图》,还是乾隆花园的寻常贴落。“干一行是一行。就是一张卫生纸,咱也得把它裱好喽!” 他不会讲什么漂亮话,在这个拼速度的年代里,徐建华依旧按照老祖宗传下的规矩,和这座偌大的紫禁城一起,安静地守在这里,守着这门技艺。 师傅的背影
城南姑娘的 “跨界”文物缘 作为地道的北京大妞儿,我自小生活在老北京的南城,父亲是位国画家,师从李苦禅大师弟子康宁先生。然而,少年时代的我却并不热衷于这类传统艺术,反而对雕塑和油画情有独钟。因此高考时我选择了清华美院雕塑系,这个“叛逆”的决定,竟成了日后我与古书画临摹结缘的奇妙伏笔。 在清华美院李象群教授指导下钻研“具象雕塑美学”的日子里,我专注于立体造型与空间结构,然而李老师给我讲雕塑的表
2015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横空出世,镜头下故宫文物修复师们修复文物的日常,如同打开了一扇神秘的时空之门,让无数观众为文物修复事业着迷。那时的我,亦是被这光影背后的世界深深吸引。反复观看间,心底悄然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守护故宫珍宝的一员。未曾想,这份憧憬竟在两年后照进现实。2017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入职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修护信息采编组,正式踏上了与文物“对话
当我们徜徉在博物馆,参观热门展览,认真端详一件文物时,如果观众不少,由于人流量大等原因,常常无法获得近距离观察文物的感受。对于文物的细致体验,也受到展厅的灯光、文物旁的信息指示牌等因素影响。因此,通过图片来观赏文物,成为许多人日益增长的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文化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文物图片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承载体,逐渐成为公共文化资源传播的关键媒介。在众多文化机构中,故宫博物院凭借着丰富的馆
2013年是文创产业大发展的一年,2014年北京的文创公司开始井喷式出现,同时,在故宫博物院身先士卒的带领下,全国各博物馆都开始了文创产品的开发生产。有幸,我自己在那段日子里参与到了文化创意的潮流当中,目睹了这个行业的起伏转折;更有幸,能够为当下文创事业的领军标杆——故宫博物院,做了几年的文创产品。想起那段日子,感触还是挺深的。因为这个既出名又神秘的博物院,确实有很多和别的“甲方”不太一样的地方。
故宫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而我有幸于2003年7月从北京工业大学毕业,被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22年来,我潜心学习和实践,从科学研究到文化传承,感受颇丰。 有幸入宫就职的工科男 我的专业是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侧重于建筑力学分析。2003年毕业那会儿,正值故宫博物院刚启动整体维修工程,每年通过近1个亿人民币的经费投入,来完整、彻底地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位于故宫中心的太和殿,是故宫整
2019年的9月中旬,故宫在全国博物馆行业率先开设了一个新场所,集哺乳、护理、休息和文创于一体的母婴室。当天由时任故宫院长单霁翔先生和文化服务中心的若干领导来门店主持了剪彩仪式。不少媒体记者扛着长枪短炮拍摄记录争相报道,在文博行业这可谓是一个很闪眼的新闻。 作为母婴室的工作人员,几位大姐冲在了服务游客的第一线。平时公司里事情不多的时候,我也会时不时到门店里去看看情况,经常会和大姐们聊聊天说说话。
一本杂志,或艺术,或美术,或学术,能将三者融合于一体者,恐怕少见,民国创刊的《故宫周刊》做到了。它不是纯粹学术杂志,但学术是它的根基;它不是艺术杂志,但艺术是它的骨骼;它不是美术杂志,但美术是它的衣裳。1929年10月周刊创刊发行首期,时值故宫博物院成立4周年之际。主办与编辑为北平故宫博物院,发行由北平北上门故宫博物院出版物发行所负责。周刊8开本,每期4页,纸张为米色铜版纸,印刷精良。周刊素朴大方
三四十年以前,东华门沿筒子河到午门广场还是条普通马路,平时不走什么车,挺背静,清早有老人买菜、遛弯,傍晚还能看见青年情侣躲在树影里卿卿我我。每天下午四点来钟,放了学的孩子歪戴小黄帽,斜系红领巾,书包带松松垮垮耷拉到胳膊肘上,三三两两、拉帮结伙在故宫墙根底下玩弹球、跳皮筋、摔三角,笑闹声让宫墙衬着,飘得又远又高。 筒子河边失“老母儿” 摔三角的三角按规矩只能拿烟盒纸叠。小孩或要或捡把抽完了的烟盒
一堂二灶三先生 说起堂头,现在的很多人已经感到陌生了,因为如今很难找到与堂头相配的职位,而且这种叫法也过时了,但在老北京,堂头是大小餐馆酒楼不可或缺的岗位,也是妇孺皆知的行当。 什么叫堂头?说白了就是在餐馆酒楼迎来送往和招待食客的人,按现在餐饮业的岗位分工,他既是领班,又是领位;既是服务员,还是大堂经理,可谓身兼多职。 老北京的“勤行”即餐饮业,岗位分工非常简单,投资人叫东家,东家也许是一个
古装美食剧《珍馐记》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该剧讲述的是立志成为“天下第一御厨”的厨娘凌小小,进入专门负责太子饮食的珍馐房的故事。在人们印象中,庖厨多是男性,其实在唐宋时代,流行的却是女厨娘。不但皇宫中有“尚食娘子 ”,达官显贵也以聘请手艺高超的厨娘烧菜为时尚。 厨娘多见于宋代,是指那些长相秀丽、身负绝技、厨艺精湛、专一为达官显贵之家烹饪膳食的姑娘或妇女。这些人里也有自己开店的,但为数不多。如果被
曾几何时,那些熨帖而亲切的、充满着老北京地方风情的只言片语,都曾是老北京市井生活里出现过的声音,值得玩味和珍藏。作为一个老北京文化爱好者,本人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一些原本有音无字或在使用中形成谬字的老北京话,愿与诸君分享。 “孩儿楼”(haier-lou),曾被误读成“呵儿搂”。特指一种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互动游戏:长辈在下、晚辈孩童在上并骑坐在长辈脖子上伸展双臂与长辈伸开的双臂紧紧握在一起,然后,
2003年,我家因拆迁搬离了西城区新街口豁口,至今,离开胡同小二十年了,我还总是回忆起年少时那些难忘的生活。这当中,声音又是最深植于记忆当中的,它不会随着年岁增长而湮没,反而会像石头缝里倔强萌发的种子,经冬历夏越发茁壮。 闭起眼睛,听,西屋大妈家的鸽子扑棱棱起飞了,它们汇入天空中的大片鸽群,不一会儿,“ong”“ong”“ong”的鸽哨声就传到了左邻右舍人们的耳中,这是胡同生活的背景音。夏日的午
20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北大勺园,对生我养我的故乡——海淀有着特殊的情感。在海淀,我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时期,我的人生与海淀息息相关,我的生命打有海淀深深的印迹,我对海淀怀有无限眷恋之情,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是挥之不去的。我以研究清代盛时“三山五园”为人生课题,2011年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圆明园景观史略》著作,2017年同样是在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丹棱纪事》著作,丹棱沜是元代
说到“东富西贵”,西贵指过去西城王府权贵多,其实住在东城的权贵也不少。话说回来,西城有钱的比东城也少不了哪去。自元朝起,西四一带便是北京城内重要的商业区。明清及民国时在西四路口东、西、南、北设有四座牌楼,额曰大市街,与位于皇城东侧的东四牌楼相对应,称西四牌楼。在西四周围,的确住过多位王爷和高官权贵。 平安里的前世今生 明代,地安门西大街西端为广平侯袁容府。如果从地安门西大街去新街口南大街,必须
按:1940年侯仁之在燕京大学任职期间,曾协助当时的历史系教授顾颉刚先生开设“古迹古物调查实习”一课。《故都胜迹辑略(初稿)》便是由他执笔编写而成的讲稿。这份“讲稿”虽去今已逾80年,但其间的内容,特别是他那种“引经据典”的学风,仍值得今日的学人效仿,并作为实地考察时的参考。现由侯先生早期的学生朱祖希整理并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卧佛寺与碧云寺 西山多名刹,而近便可游者,以卧佛及碧云二寺为最。卧
“八景”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透过“八景”,大致可以窥见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对于“八景”文化的起源,众说不一,一般认为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据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书画》记述:“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 时称‘潇湘八景’),好事者多传之。”自此,“八景”文化逐
我出生在通州北运河西岸,一直在这里学习和工作,直至退休。打小儿对母亲河有着深厚的情感。 北运河源头之说 北运河通州段的北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如今有温榆河、小中河、通惠河、北运河及运潮减河这五条河流汇聚于此,也是五河交汇处。 北运河秦代称沽水,元代称白河,明代称外漕河,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称北运河。此外还有很多名字,民间百姓则称之为御河、运粮河。当年曹操东征,康熙和乾隆下江南都走的
阅读《北京晚报》时,一则有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消息使我想到一个人和一条河,这个人是元代天才水利专家郭守敬,这条河是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那50里漕运水路,使江南漕船直抵元大都城内的积水潭,真正实现了水上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而郭守敬设计的白浮泉引水方案,巧妙地将昌平温榆河水系的丰沛泉水引入皇城,一举解决了运河水源问题,使元大都时期成为北京有史以来水源最顺畅的阶段,甚至奠定了今日北京
在清末光绪年间,繁华的通州南门内有一家名声很大的田家筲铺。这是一家前店后厂式的木匠作坊,专门制作修理各种水筲、醋筲。这一行业,旧时被称作攒筲业。当年在通州南门附近,只要有人打听田家筲铺在哪里,就连小孩子们都会知道。田家后人之一的田玉斌老人现年91岁,居住在西集镇辛集村。老人家虽然年事已高,可是身体依旧很硬朗。记忆力清晰,只是听觉不太好,与他人说话时需要戴上助听器。出于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笔者经常
有些人总是调侃,“北京是美食的荒漠”,我有些不置可否。但即使在“荒漠”中,我想也是能捕捉到一线生机的吧。“老北京小吃”就是“荒漠”中的那一抹绚烂的颜色,丰富多彩、变幻莫测。 在品类繁多的“老北京小吃”当中,我独爱“萨其玛”,甜美的味道,独特的名号,让人回味无穷、心驰神往。 清代民俗著作《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萨其玛乃满洲饽饽,以冰糖,奶油和白面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炉烤熟,遂成方块,甜腻可
提起小楼饭店,通州城里家喻户晓。有如此高的知名度,是因为在大运河畔百余年的经营历史中,它和通州几代人朝夕相处,和睦为邻,成为通州百姓最信赖的商家之一。上学时,姥爷时常带我到那里去吃早餐,他家的面茶是我的最爱,细腻顺滑的糜子面粥,铺在上面的芝麻酱和芝麻盐,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让人难以抵挡,每次吃完都会把碗舔得一干二净。 小楼饭店位于通州南大街12号,牛市口的东南角,坐东朝西。自一百多年前创建以来
在国产电影的类型版图中,西部枪战片始终是相对稀缺的存在。2025年“五一”档,《大风杀》凭借独特的影像风格与大胆的叙事尝试突入观众视野。这部由新人导演张琪执导的处女作,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接连斩获“天坛奖”最佳编剧与最佳男配角两项大奖,无疑为国产类型片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影片一经登陆院线,便在口碑与票房之间形成两极撕扯,也暴露出其作为新人首作的青涩。《大风杀》究竟是国产类型片的新希望,还是一
5月,噩耗传来,生于北京的词作家陈哲仙逝——在云南。 大家再次谈起他的作品《让世界充满爱》《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同一首歌》——这些已凝成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陈哲已然是中国音乐史绕不开的名字。 虽然在音乐环境里长大,母亲是新中国第一代音乐工作者,但少年时代的陈哲设想自己未来时,却有两个“不搞”:一不搞文字为生;二不搞音乐。 偏偏,命运让他沿着少年幻想的人生一路背叛,做了一位特立独行的音
北京作协筹委会,全称叫北京作家协会筹备委员会,成立于1963年2月28日,老舍是筹委会主席,杨沫、雷加、管桦、骆宾基是副主席。老舍在担任筹委会主席期间,曾经为北京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领导碰头会 北京作协筹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1963年3月中旬,由老舍先生主持召开的筹委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都是这次作协新当选的理事。会议召开之前,身为主席的老舍,先和主要的领导开了一次碰
《国色》 郭浩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5年4月版 内容简介: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 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
在建党百年庆典的天安门城楼上,一个胸佩勋章,眼戴墨镜的老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一级战斗英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小草》演唱者史光柱。 挺胸站立辟蹊径 2024年12月的一天,我参加了石景山区作协举办的战斗英雄史光柱英模事迹报告会。会场的门开了,只见他背不驼,腰不弯,满头的黑发,在助理用手的引领下,健步走进会场。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竟然有如此精气神,我有点热血沸腾。 落座后,我赶紧走上前,与他握手
古都掠影 标题 长城 摄影 朱天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