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的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人、青年人应当如何做、怎样正确培养青年人”等“时代之问”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从而为新时代青年的发展与培养提供了系统的具有价值导向性的科学答案。
[摘要]解决中国问题需立足基本国情,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全局性驱动因素与约束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最大国情”标志性概念以及三个原创性命题,创新并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国情观的思想内涵与话语表达:制度属性维度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勘定发展战略“坐标系”;政治保证维度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大的国情”,彰显治国理政“定盘星”;民生基础维度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筑牢社会发展“压舱石”。这三个重要论断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凝练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指引,对深化中国国情的规律性认识,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依据动因与时序的差异,可将现代化科学整合为内源型、先行性,外源型、后进性,混合型、现进性三大类型,每一类中都包含着若干种现代化模式。内源型、先行性现代化主要包括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和欧陆模式;外源型、后进性现代化主要包括政府主导型现代化模式、地中海型现代化模式、斯堪的纳维亚型现代化模式、殖民遗产型现代化模式、儒家伦理型现代化模式、危机催化创新型现代化模式;混合型、现进性现代化主要包括依附型现代化模式、石油资源型现代化模式、新兴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通过多维结构与复合分析,不仅为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分析框架,也启示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在多元模式的碰撞、融合、创新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正确选择和不断完善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摘要]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从西方开辟原初,扩展至世界各地,最终在全球空间展开。然而,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不仅使国内空间充斥非正义,全球空间亦是如此。空间资本化、政治化带来了各国的不平等发展,加剧了全球空间非正义。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亟须构建正义的全球空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的正义理论,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天下观,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本质要求,推动构建全球空间正义。“三大全球倡议"致力于捍卫发展正义、政治正义、文明正义,改变了既有的不平等全球空间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握时代大势,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历史正确走向,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逆全球化思潮甚嚣尘上,美国挑动全球范围内的关税战和贸易战,给全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为全球治理失序制造乱源,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面对美国的单边霸凌行径,汲取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推动历史正确走向的基本经验,从而增强反制霸凌的底气和志气,坚定不移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经济动员、文化动员和组织动员等多维度的群众动员策略,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参与意识,还巩固了中国共产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根基,更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动员过程中,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群众动员的组织保障,确保了动员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坚持人民至上是制胜法宝,使党与群众紧密相连;深入调查研究则是动员的根本方法,保证了动员策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这些策略、成效和经验,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时代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摘要]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历史经验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理论参照。延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系统性建设的关键阶段,在政治生态重塑与执政能力转型的双重驱动下,从四个维度实现跨越式发展:政治领导力层面,通过制定新民主主义纲领与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科学执政方略;思想引领力层面,借整风运动破除教条主义桎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凝聚意识形态共识;群众组织力层面,依托民主政权建设,构建保障群众物质精神需求的基层动员体系;社会号召力层面,借助大生产运动塑造自力更生形象,通过统一战线拓展争取国内外支持,实现政党形象的战略重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深化改革,亟须汲取延安时期的经验:把牢政治方向以巩固领导核心地位、深化理论创新以强化意识形态引领、厚植群众根基以筑牢党群利益共同体、创新话语体系以提升政党形象感召力。由此推动党的执政根基在复杂治理生态中持续巩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和强大动力。
[摘要]从1950年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到2006年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再到新时代以来召开的两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我们党和国家经历了建设、改革,再到新时期与新时代的历史跨越。回顾不同历史维度中统战工作会议的主旨,从党的统战事业与党的建设一体性的逻辑中,体察统一战线工作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梳理总结统战工作得失与经验教训,探寻统战工作优势最大效度发挥的机理与契因,把握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意涵,推动统战工作在服务党的政治大局中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
[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传统和合文化创造性转化而来的当代“尚和合”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核心。将和合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尚和合”精神,需要正确把握价值、理论及实践三重逻辑。首先,分析当代社会需要和合文化的客观现实需求,明确创造性转化的意义和社会需求必要性;其次,分析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理论逻辑,从实践路径上分析转化的现实可行性;最后,分析和合文化转化为当代“尚和合”精神的现实价值。
[摘要]中西民族治理实践具有显著的异质性,主要呈现为民族治理立场、民族制度取向和民族政策走向上的悬殊。西方以“资本性”为导向,罔顾各民族的平等权益。反之,中国以“人民性”为导向,经由制定民族制度、实施民族政策,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切实维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事实平等性。究其根源,中华民族共同体内蕴的事实平等性由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做支撑。在历史层面,中国自古就平等兼容各民族;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发展为达成各民族事实平等奠定思想基础;在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工作为保障各民族事实平等做了现实探索。新时代,针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亟待我们继续秉持民族平等原则,做到坚决打破排他性的狭隘族群观,落实各民族的政治、文化权利,聚焦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的共同现代化,最终自觉维护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事实平等性。
[摘要]在信息技术作为基石的数字贸易持续演进的情境下,企业借助数字贸易赋予的全球视野,优化供应链布局,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已成为驱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策略。本文依据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及各省份的翔实数据,运用实证回归分析方法,明确揭示了数字贸易对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显著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剖析表明,数字贸易通过降低企业供应链集中度,有效促进了供应链效率的提高。这一发现深刻揭示了数字贸易与供应链效率之间的内在逻辑与影响路径,为中国应对“产能过剩”挑战、加速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政策参考与启示。
[摘要]在国家数字经济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变量,为数字乡村治理带来了重塑政民互动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激发乡村产业活力、活化乡村文化基因的巨大应用前景。然而,在落地实践中面临着技术与现实场景的适配性、数据要素的治理与公平分配、算法权力的规范与制衡,以及文化伦理边界与主体性保障等多维度的结构性阻力。将GenAI嵌入乡村治理体系并非简单的技术引入,需从技术调适、制度重构、社会建设、伦理规范等多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人机协同的数字乡村治理进化机制,旨在为乡村场景负责任地部署和应用GenAI提供理论参照和政策建议,以期有效发挥技术驱动作用,推动数字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要]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对于推动中国企业创新质量由“低质”向“高质”转变,进而解决中国企业突破式创新匮乏的问题具有深远意义。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基于2007—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并与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度进行匹配,构建样本数据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中国企业突破式创新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异质性分析揭示,在企业所有制和行业科技水平上,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中国非国有企业以及高科技行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同时,从人工智能技术通用程度来看,通用性越强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对中国企业突破式创新促进作用越大。影响机制方面,人工智能产业融合主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本升级、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及降低供应链集中度,来推动中国企业实现突破式创新。进一步分析指出,政府补助对于人工智能产业融合促进中国企业实现突破式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并且,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补助的调节效应更为有效,而过低和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都不利于政府补助发挥最佳调节作用。
[摘要]新疆红色电影作为主旋律影片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火热实践。新疆红色电影基于不同时期的文艺工作政策和时代背景突出话语表达的斗争性色彩,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精神血脉。在叙事层面,新疆红色电影以人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脉络,在人民性叙事的导引下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叙事基调中凸出“人民至上"理念,书写出新疆多民族团结、和谐的红色故事。在认同表征维度,新疆红色电影在还原红色记忆的基础上展现新疆各民族美好家园的自然场景和新疆多民族间共生共存的情感聚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精神力量。
[摘要]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多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客观反映。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发展、传承程度取决于技艺形式内在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二者相得益彰,且缺一不可。本文从新疆且末县花毡技艺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通过对且末县花毡技艺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对且末县花毡技艺传承发展的相关思考。
[摘要]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是兵团人履行新时代维稳戍边职责使命的精神支撑。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心理学角度以“行”为印证,从“知、情、意”三个层面全方位挖掘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推动新疆地区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认知基础、构建情感纽带、提供意志信念。
[摘要]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兵团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彰显着忠于党、忠于祖国的家国情怀。从历史视野考察,兵团精神具象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萌芽初显与探索前行、发展成型与内涵丰富、传承弘扬与深化运用三个阶段。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探寻兵团精神具象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兵团精神的内涵和本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篇章贡献兵团智慧和兵团力量。
[摘要]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之举。南疆兵团具备特殊的文化基础优势,担负着“文化互嵌”的战略任务,但由于其基层文化发展中存在文化建设合力尚未完全形成、综合文化实力较弱、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不足、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南疆兵团文化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因此,必须在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和活化利用、多措并举进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持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重点发力,以文化振兴助力南疆兵团乡村全面振兴。
[摘要]新疆南疆地区在我国地缘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稳定与发展关乎国家核心利益。受历史、地理、经济与社会等多重因素制约,南疆现代文明培育面临诸多挑战。兵团作为肩负“稳定器”“大熔炉”“示范区”功能的特殊组织,是服务南疆现代文明培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着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教育发展、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民族交融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重作用。兵团服务南疆现代文明培育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文化传播深度不足、教育资源辐射不均衡、产业带动实效有限、民族交融机制不完善、治理协同效能不高等挑战。进一步优化兵地协同机制,强化文化浸润功能,提升教育帮扶实效,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民族交融长效机制,增强治理协同效能,从而全面提升兵团服务南疆现代文明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摘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兵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和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忠诚履行新时代兵团维稳成边职责使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兵团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各种现实的困难和短板。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的新征程上,要深化法治兵团实践,加强党对法治兵团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深入推进依法治理、高举法治旗帜、构建法治社会,不断提升兵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